成立“CGPI獎學金”,為華東地區中小型公益機構領導人提供領導力培訓;設立第一個家族DAF慈善基金,關注服刑人員子女、推廣校園環保意識和教育創新等三個專項基金成立;四家基金會正在履行注冊程序……這些令人矚目的行動僅僅是哈佛慈善管理高級領導人項目(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ELP)學員回國三個月的成果。
9月23日,哈佛ELP中期課程在北京教學點開展,課堂中,ELP學員進行了行動計劃半年綜述。國際公益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托尼·賽奇(Tony Saich),白沙投資集團基金創始合伙人、斯坦福大學全球項目中心理事埃利奧特·唐納利(Elliott Donnelley)等三位導師對匯報進行點評和指導。
當晚課程結束后,國際公益學院舉行校友招待會,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敦和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越光、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西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托尼•賽奇、巧女公益基金會總裁董策出席招待會并致辭。
行動計劃引領機構變革
行動計劃是哈佛ELP課程的一個創新。ELP項目開始第一天,學員就被告知要在項目結束的時候提出“行動計劃”,即運用所習得的理論或技能,規劃個人或機構的變革。學員需要提出短、中、長期計劃,思考如何在學習結束一周后、六個月后或一年后帶領機構解決什么問題。本次哈佛慈善領導人中期課程學員通過對行動計劃合作潛力、競爭分析、創新元素三方面的分組討論,進行頭腦風暴、激發靈感,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在哈佛ELP學員回國三個月的匯報中,可以看到ELP項目成員鮑明強聯合9位ELP校友、2位GPL校友發起并募款200萬人民幣成立“CGPI獎學金”,支持CGPI為華東地區中小型公益機構領導人提供領導力培訓;ELP項目成員王建邦出資1000萬在永源基金會設立第一個家族DAF慈善基金;關注服刑人員子女、推廣校園環保意識和教育創新等三個專項基金成立;四家基金會正在履行注冊程序,其中包括姚明發起的姚基金和中國最大的有機農業基金將轉型為基金會;“綠色產業鏈”和“慈善創業”兩個影響力投資基金在論證中。
使命推動公益人前行
“中國發展非常快,財富積累不斷增加,此時提供資金的支持已經不是最好的辦法。” 北京達理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汪建熙表示,“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家、高凈值人群和有志于做公益慈善的專業人士,投入公益領域,在同一個戰壕里,共同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是大趨勢。”他認為ELP項目成功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大家都覺得學有所得,學有收獲,并且把所學到的知識迅速轉化為公益領域的設想、計劃,這才是項目影響力的最終體現形式。
國際公益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托尼•賽奇(Tony Saich),白沙投資集團基金創始合伙人、斯坦福大學全球項目中心理事埃利奧特•唐納利(Elliott Donnelley)三位導師對學員的項目匯報進行點評和指導。
當晚課程結束后,國際公益學院舉行校友招待會。王振耀院長表達了對校友們的殷切期待:“我們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祝愿校友能在中國公益史上甚至在世界公益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