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官潯鎮是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所在地,近年來,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微博、微信、LED屏以及手機移動客戶端等7大平臺進行報道,積極宣傳官潯鎮溪坂村花卉業種植與營銷的好經驗、好做法。如今,溪坂村成為漳浦特色種植第一村和農民純收入第一村,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綠化種植業的發展。
一段時間以來,福建省漳浦縣廣播電視臺立足漳浦縣雄厚的農業基礎,扎根廣大農村,不斷提升融媒體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使融媒體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提升服務水平
“漳浦臺很棒!”這是日前記者在漳浦縣農村采訪時聽到農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近年來,為更好服務廣大農民,使他們更方便快捷地通過新媒體了解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掌握科技致富新技術、新本領,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強化互聯網思維模式,逐步加大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力度,探索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變的技術實現路徑。
據了解,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福建省“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唯一持證縣級臺的優勢,建設融媒體指揮平臺;開通微信公眾號,用戶數超過10萬;建設漳州市首個縣級臺手機客戶端“金漳浦App”;積極加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手機客戶端“央視新聞+”等上級宣傳平臺,將宣傳陣地前移、深移,把聲音內容延伸到“喜馬拉雅”“蜻蜓FM”等音頻網絡媒體,把視聽節目延伸到頭條、抖音等視聽平臺。與中央、省市主流媒體深度合作,通過強強聯合、借船出海等方式,共享媒體平臺,極大提高了服務“三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有一次,漳浦縣部分楊桃大鎮出現價低傷農現象。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多次到產地采訪果農,了解到價低原因后,立即通過新媒體宣傳推廣,將漳浦楊桃的品質和產量等信息發布到各大新媒體平臺,從而引起知名電商平臺的關注。不僅全縣15萬噸的楊桃通過農村電商這一渠道銷售出去,價格也由原來的每斤0.5元提高到2.5元,果農們樂開了花。

福建漳浦古雷港
講好鄉土故事
近年來,漳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突然成為“明星村”“網紅村”,如佛壇鎮軋內村的“鄉愁第一村”、綏安鎮大埔村的“網紅村”、石榴鎮車本村的“閩南井岡山”等一批特色小鄉村。
據了解,這得益于漳浦縣廣播電視臺扎根廣大農村,采訪基層一線農民,創作出一批又一批生動鮮活的作品,反映出農民的心聲,講好了鄉土故事。
漳浦縣是國務院首批對外開放縣、全國閩臺農業合作基地縣,去臺后代人口占臺灣總人口的20%以上。浦臺兩地人員交流熱絡,合作歷史悠久。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充分運用多種形式助推閩臺農業交流向縱深發展,與央廣及臺灣勝利之聲廣播公司聯合主辦“二代臺商漳浦緣”系列采訪活動,先后開展8場一代二代臺商懇談會,廣泛聽取收集在漳浦創業臺商的意見和建議。每年在央廣播出有關閩臺農業合作新聞60多條,促進漳浦高優農業不斷向前發展。
立足“三農”服務
不久前,漳浦縣大蔥出現滯銷狀況,近10萬畝的大蔥眼看要爛在地里。漳浦縣廣播電視臺每天收集公布全國各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大蔥收購價格,指導廣大蔥農合理定向銷售大蔥,并通過向上級媒體傳送大蔥新聞,引導外地農副產品收購商到漳浦收購大蔥,使問題得以及時解決。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因此被漳浦縣委縣政府記績效一等功。
據了解,漳浦縣廣播電視臺立足服務“三農”,打造出一批知名欄目、品牌欄目,開設《奮力建設新時代富美金漳浦》專欄;開設閩南話農業節目《金浦農家》等,關注高優農業發展,傳播有益農業信息,推廣農業高新技術,為農民發展生產提供動力。
不久前,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創新傳播方式,把廣播節目可視化,開辟《帶著耳朵去旅行》等7檔全媒體直播欄目,多次集中報道宣傳佛壇鎮東坂村發展河鲀養殖業,請專家和養殖專業戶到直播間訪談宣傳,有力促進了這個產業良性發展。到2018年年底,河鲀養殖業已為東坂村創產值18億元,成了村民又一增收致富的好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