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交流日益頻繁以及環境污染持續加重,嗓音疾病逐年增多。為此,美國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學會于2003年把每年的4月16日定為世界嗓音日,以提醒人們注重嗓音保護。
在第17個世界嗓音日來臨之際,一支由嗓音醫學從業人員、播音員主持人、聲音藝術從業者、高校學生及有志于聲音志愿服務的普羅大眾組成的海螺號聲音志愿服務隊,在廣州青年文化宮正式成立。
青少年嗓音保護公益活動暨海螺號聲音志愿服務總隊成立儀式
發起人康毅表示,成立聲音志愿服務隊的想法已有2年時間:“本身我就是廣東衛視的主持人、配音演員,工作的性質,讓我覺得嗓音的保養、保護特別的重要。另外,現在大家除了經常打電話,還喜歡用微信語音聊天,我們覺得好的嗓音是一張名片,能夠為現代人的形象大大加分。”
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的主任醫師鄭億慶教授,也作為首批醫學嗓音志愿者,加入到“海螺號”中。他表示,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人不知道嗓音的重要性,不懂得聲帶保健,到最后都是落下病根兒才來看醫生:“有病來看醫生是補救的方法,如果前面能做好預防,大家的聲帶不但能少生病,嗓音還能更悅耳。”
現場義診
他表示,保護嗓音要做到三個“用好”——用好氣,用好力,用好共鳴腔。
“第一不要過度用聲,大喊大叫,長時間講話這些都是過度用聲。有些小孩子不懂,喜歡大聲叫,容易造成喊叫性聲撕。第二是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會用聲的人可能用三分精力就可以講十句話,不會用聲的人可能話十分力氣還講不了兩句話。另外,還要用好共鳴腔,用共鳴腔來達到洪亮、悅耳的效果,用聲帶來叫,不僅難洪亮,還容易傷聲道。”
至于,志愿隊為何起名叫做海螺號?康毅表示:“我們覺得大海是包容的,聲音也是無限的,更重要我們幾個小伙伴都是水瓶座,再聯想到海螺可以發聲的特點,我們就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據悉,今后海螺號志愿者服務隊,將通過定期向市民提供嗓音健康檢測及科學訓練、保養課程,公益講座,專家義診,志愿者培訓,推出嗓音健康保護公益手冊等多種方式,為廣大街坊提供健康嗓音、聲音保健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