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全球進入抗擊新冠疫情的第二年,人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關愛與信任的力量;
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中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再啟航之年;
對于進入中國已有27年之久的凱德集團,始終與中國同頻共振。伴隨中國在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如何更好地回饋社會、回饋社區,凱德集團用公益行動的“變與不變”為這個問題交出了最好的答案。
變化一:升級公益方向 擴展受益群體
隨著中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2021年開始,凱德結合中國當下的發展情況,將持續多年幫扶貧困弱勢群體的公益方向拓展為:激勵弱勢青少年成長、關注環境可持續發展、關愛老齡弱勢群體的醫療健康、社會融合和居住環境。
青少年、老年人、環境、可持續、健康、融合……成為凱德集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公益關鍵詞,圍繞著這些關鍵詞,凱德集團的公益模式也做出了相應的升級調整。

變化二:聯動社會力量 創新活動形式
在進入中國的早期階段,凱德集團在中國公益行動的起點是傳統的捐款捐物和對受助方的常規探訪,而隨著在中國業務的不斷擴展和深入、對社會需求的了解程度和參與程度逐步加深,凱德集團的公益模式越來越寬廣而縱深,由“外來客”變成“自家人”,積極主動聯合社會各方力量,攜手從社會需求的初始點去尋找讓社會變得更美好、讓人民生活更幸福的著力點。
城市共生 社區共建:多方參與 人人受益
凱德青少年建筑師項目(CapitaLand Young Architect Programme)是由凱德集團發起、由凱德希望基金資助的公益項目,于2017年在新加坡啟動,2019年首次來到中國落地重慶,截至2021年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
結合中國今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凱德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該活動時,創新性地加入了對作品“零碳”的設計和營造要求,鼓勵大學生們使用環保材料、遵循“國際環保5R原則”,秉持為民、便民和利民理念,設計并營建出兼具觀賞美學和實用功能的零碳建筑小品。
在此理念鼓勵下,“城市共生,社區共建——2021凱德青少年建筑師暨中新廣州知識城零碳公共空間營造大賽”中晉級隊伍利用可回收木板、竹材、PP中空板、發泡陶瓷板等環保材料,從節能減排、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完成6座滿足個人、家庭、社群多元化休閑需求的零碳景觀小品。這些景觀小品在通過最后的檢測驗收后,免費向市民開放,構建集導覽便民、科普教育、圖書閱覽、觀景寫生、親子樂活、音樂互動等功能與美學相得益彰的沿湖休閑帶。
實現了從高校大學生設計、公司員工志愿者參與、城市居民享有的多方位聯動與受益的過程,從而帶動社會各方在環保上進行了嘗試體驗和服務共享,實現“人人都是環保的參與者同時也是環保的受益者”目標。

評審團在觀看坐落在中新廣州知識城九龍湖畔的零碳建筑小品
“可持續 筑未來”:從看見 到行動
2021年10月21日,“可持續 筑未來”凱德公益生活節正式啟動。這一活動旨在構建人與城市的連接,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以行動創造美好城市生活。
每一個先進理念由口號到行動,都需要一個看到、感知、認同、踐行的過程,凱德公益生活節的設計,即意在通過一系列行動讓可持續的綠色生活被更多人看到并轉化成自己的行動。
在此次11天的“公益生活節”中,凱德聯動政府、企業、高校、NGO、品牌租戶等社會各界力量,依托旗下華北區購物中心、產業園、服務公寓等各業態,結合線上、線下渠道,以“展覽+體驗”的形式,從多角度分享關于城市可持續問題的現實挑戰、務實思考及解決方案,包括在各業態場內設有“垃圾投喂站”,公眾可將空置的香水/護膚品瓶、過期藥品、閑置的電子數碼產品投進專屬箱內,凱德通過專業渠道進行統一回收和環保處理。同時,各購物中心還不定期舉行“植物染手帕”、“環保動物折紙”等公益手作體驗,讓參與的消費者能親身感受“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快樂與成就感——倡導們從簡單的衣食住行入手,自發履行低碳義務。

“可持續 筑未來”凱德公益生活節
“為明天 團圓有你”:從捐建學校 到人生陪伴
2021年9月,近40名來自凱德集團的志愿者在四川省樂山市沐川凱德綠色希望小學進行了為期3天的探訪活動。
沐川凱德綠色希望小學活動前身為沐川縣新凡鄉新街中心學校,12年前由凱德集團捐資援建,在今年的活動中,志愿者們以“為明天·團圓有你”為主題,旨在給到孩子們最有滋養意義的陪伴。
三天中,志愿者與孩子們一起進行了垃圾分類、建筑模型拼搭、趣味乒乓球運動會等活動,一起做飯、包餃子,而16號晚上的中秋晚會把這次團聚活動推向了高潮,志愿者和孩子們共同感受到了天涯共此時的氣氛。
沐川凱德綠色希望小學校長陳波說:“看到這12年間學校和凱德集團,還有志愿者之間的這種情誼,非常感動。12年堅持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希望孩子們定好自己的目標,發奮圖強,以優異的成績回饋社會的關愛。”

沐川凱德綠色希望小學探訪
“為明天 為健康”凱德“韌性社區”:助力英雄城市再出發
“韌性社區”的概念是聯合國于2012年在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提出的,其主要理念是從健康、鏈接、生計、服務和資源五個維度來打造社區的“韌性”,這對于建設具有抗災力和災后恢復力的社區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武漢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經歷了令人悲傷而感動的一段時期,為了助力武漢從疫情的沖擊下再出發,2021年9月24日,由凱德集團啟動了由“為明天·為健康”公益基金出資支持的“韌性社區”項目。該項目通過捐贈一批醫療健康物資和一系列健康服務,定向幫助社區中的孤寡、殘疾、獨居、貧困等老年人群體,增強社區弱勢老年人群體的醫療服務水平,助力社區提高健康方面的“韌性”。

“韌性社區”項目志愿者為老人們服務
“為明天·一起善行”:行業鏈聯動 各盡其力
2021年9月,凱德集團在全球首次發起為期兩個月的“為明天·一起善行”(#GivingAsOne)活動,活動聯動員工、客戶及合作伙伴攜手在業務所在城市倡導公益,為弱勢群體及環境保護盡一份力。集團旗下公益分支——凱德希望基金也同步進行配捐,支持公益項目,并倡導志愿服務。
兩個月中,凱德的公益足跡遍及中國18個省(市),聚焦“人”、“環境”和“社會”,圍繞弱勢兒童教育及生活改善、社區建設和環境保護三大議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公益實踐,以資金、物資和志愿服務等多維度舉措,共計開展11場志愿活動,聯動19家公益合作伙伴,300余名志愿者參與,累計捐贈善款200余萬元,惠及4,000余受益人群。
除了持續開展改善和提高弱勢兒童和老人的生活環境的長期公益項目,凱德希望基金還宣布,進一步明確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鼓勵社區為保護環境貢獻力量。此舉進一步提升了集團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努力。
變化三:將專業的公益精神融入公司與員工的發展目標
2019年8月19日,美國將近200家頂級企業CEO參加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通過了一項聲明,這些公司的CEO簽名聯署一項聲明:宣布公司未來將從為股東的利益最大化負責的目標,改變為對“利益相關者”負責。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客戶、員工、供應商和其他有關公司、所在社區、股東。毫不夸張的說,這項聲明顛覆了幾十年來各大公司以及華爾街遵循的法則,即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
這些全球頂尖公司的行動,代表著商業倫理正在發生著一種變化:企業在發展中對目標的訴求正在向更積極的“社會責任”轉變。
近年來,凱德集團也正在這條更加負責任的道路上進行著積極嘗試,其中,嘗試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對員工公益專業能力的提升。
今年7月,凱德華中區組織了由20名員工組成的“凱凱小葵花”志愿者培訓班,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培訓,持續提升員工進行公益服務的專業能力。
公司將公益服務能力作為一項公司行動,充分體現了凱德集團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和對公益精神的嚴肅堅守。
而除員工的公益專業能力培訓外,集團本身也在公益道路上不斷追求專業、領先、可持續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力。
今年,由凱德集團發起,新加坡駐華大使館、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及中新合作項目、代表企業等支持完成的《中新可持續綠色城市展》在11座凱德購物中心向公眾免費開放,向社會積極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凱德還聯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共同打造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社會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將綠色理念融入專業實踐,4組由學生創作的以“可持續”為主題的裝置作品在北京的凱德MALL·太陽宮展出。

《中新可持續綠色城市展》
不變:關心社會發展 與中國共同向前
作為從1994年就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凱德集團一直腳踏實地地參與到助力社會和社區發展的行動中。
從早期的傳統捐錢捐物和支持發展,到今天的協同社會最廣泛的力量參與建設,從過去的扶貧助困到激勵弱勢青少年成長、關注環境可持續發展、關愛老齡弱勢群體。
從解決基礎的生計問題到追求社會融合和改善居住環境……凱德公益的每一步變化都緊扣著中國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
而27年的共同發展,也早已讓凱德集團從“遠方來客”進而成為中國這片熱土上一個充滿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扎根中國的優秀企業。
正如凱德投資(中國)首席執行官潘子翔此前所說:“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凱德始終關心社群發展,并為之做出貢獻。希望通過我們持之以恒的努力,為中國社會和環境帶來積極、持久的變化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