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劉念友回到重慶和女兒逛解放碑(圖片來源:重慶晚報)
央視《焦點訪談》2006年1月31日播出節目《父親的秘密——情動丙戌(三)》,以下是節目內容實錄:
主持人:
春到丙戌,情動丙戌。歡迎觀眾朋友和我們一起走進《焦點訪談》春節節目。
我們今天節目的主人公叫劉念友,他是重慶市開縣郭家鎮北斗村小學的一名教師,他的女兒叫劉九芳,在重慶上大學已經三年了。在三年的時間里,女兒很少回家,只給父親寫過一封信,而就在這唯一的一封信里,卻充滿了對父親的埋怨和不解。
學生:
升旗儀式現在開始。“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解說:
劉念友老師就在這所小學里教書,那封信是三年前女兒剛上大學的時候寫給他的。
劉念友 重慶市開縣郭家鎮北斗村小學教師:
信上說她真搞不明白,我這個爸爸是什么樣一個爸爸。
解說:
在女兒的眼里,劉念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父親,她的心里為什么會對父親充滿了埋怨?這對父女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一切還要從三年前說起,那是2002年的暑假開始,女兒劉久芳發現原本生活、工作都很有規律的父親,突然開始變得神秘起來。
劉久芳 劉念友的女兒:
他每天(說)出去打牌了,一出去就幾天不回家。
解說:
而那時剛剛高中畢業的劉九芳,因為高考成績不太理想,想復讀學美術,可是沒有想到,父親以家里經濟困難為理由,拒絕了女兒的要求。可是劉九芳卻覺得,父親是一位正式的教師,每個月有著893元的工資,這在當地已經是不低的收入了,按理說,供自己讀書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她認定父親沒有說實話。
劉久芳:
我認為他牌癮大,開始想到這點錢是不是他在外面賭博光了。
解說:
就這樣,女兒帶著對父親的猜測和埋怨上大學去了,而劉念友也變得越來越神秘,一到節假日,就很難在家里找到他的影子。2005年暑假的一天,中心校的陳校長有事要找劉念友,卻怎么也找不到他。
陳銀山 重慶市開縣郭家鎮北斗中心小學校長:
當時我有點生氣,我想平常非常老實,非常守時的劉老師,為什么這時才來。
主持人:
劉念友到底是怎么了?在他神秘失蹤的時間里他究竟在干什么呢?這個以前在女兒眼里慈愛的父親,在校長眼里認真、敬業的老師,真的是因為迷上了賭博成天不在家,還是另有隱情呢?陳校長再三追問,劉念友顯得局促不安,這個時候劉校長突然發現,劉念友的耳朵后面有一點煤灰。
陳銀山:
他當時非常不好意思地我低下頭,很輕聲地說我挖煤去了。
解說:
原來每次都說出去打牌的劉念友并沒有真的去打牌,而是在離家十多里遠的一個煤礦里當上了礦工。征得礦上同意以后,記者和正準備下井工作的劉念友一起下到了1500多米深的礦井下,在這里工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劉老師”,可是他們心里卻很難理解這位老師為什么會到煤礦來當礦工。
劉念友的工友:
老師來采什么煤喲,拿國家工資,吃國家飯的(人),是個鐵飯碗,怎么來我們這個地方下來(做)這個苦力。
解說:
劉念友就是這樣,平日里是老師,節假日是礦工,三年來一直過著這樣的雙重日子。作為礦工的劉念友,每天至少可以掙50塊錢以上,暑假的時候,一個月甚至還可以拿到1600多元錢,這在開縣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可是為什么劉念友還要以經濟困難為理由,拒絕女兒復讀的要求呢?這些錢到底都干什么用了呢?是用在家里了嗎?記者來到劉念友的家,想看個究竟。
記者:
在中心校這個不足十平米的小閣樓里面,住著劉老師的一家人,房間的設施非常的簡陋,像這個就是用板凳搭起來的一個簡易的床。當孩子們從學校放寒暑假回家的時候,家里根本就住不下,他們不得不到外面去借宿。
主持人:
劉念友有一個電話本,上面一筆一筆地記著他欠下的兩萬多元的外債,劉念友的家如此的簡陋,居然還欠著這么多的錢,那么他這些年掙的錢都用到哪兒去了?其實這是埋藏在劉念友心里的一個秘密,而這個秘密呢,與三年前的一個承諾有關。
解說:
2002年,劉念友偶然知道了這樣一件事情,奇隆村的蒲志華家里困難,無力再供自己的養女上學,剛上小學的小女孩兒面臨著輟學。
劉念友:
那個女娃子很想讀書。
解說:
小女孩兒對讀書的渴望,讓劉念友想起自己家的往事。
劉念友:
我四個姐姐沒有讀過書,我就知道她們沒有讀過書那種辛酸。
解說:
姐姐們的經歷讓劉念友知道,知識才能改變命運。這個小女孩兒如果不讀書,她一輩子都可能擺脫不掉貧困。劉念友決定幫助這個女孩兒上學,她找到了孩子的養父。
劉念友:
我就說你讓她讀小學,這一切不用你交錢。
解說:
而那時劉老師自己家的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妻子體弱多病,兒子在上中學,女兒要上大學,他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怎么辦呢?最后劉念友才決定去煤礦打工掙錢。為了不讓家里起疑心,每次去采煤,他都說去打牌了。
劉念友:
這個是不能讓他們知道的,我那個家屬沒讀過書,農村的女性來說,大多都是吝嗇的,都是很吝嗇的,所以她這樣的話,知道了肯定是不會同意的。
解說:
就這樣,在每一個節假日里,劉念友老師都去挖煤,每次下井他都要干上八九個小時。
記者:
有沒有想過放棄,不挖了?
劉念友:
那時候沒有想過,我承諾了(讓)別人(上)小學,給人家承諾了的事情要把它辦到。
解說:
為了實現承諾,劉念友老師付出了辛苦,還承受著誤解和埋怨。為了節省開支,劉念友甚至狠心讓女兒放棄復讀。
記者:
那個時候有沒有懷疑過,覺得爸爸不愛自己?
劉久芳:
想過。
記者:
覺得爸爸不愛自己?
主持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劉念友為什么不幫著女兒完成心愿,反而去幫著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女兒的委屈,劉念友都看在眼里。但是在他心里,女兒至少可以上大學,而那個小女孩兒卻可能連小學都上不了,所以呢,他寧肯委屈了女兒,也要幫助那個更困難的小女孩兒上學。這個隱藏了三年的秘密被揭開以后,一些媒體就開始對劉念友進行報道。隨著媒體一步步地深入采訪,一個被埋藏了28年的更久遠的秘密呈現在人們面前。
解說:
原來奇隆村的那個小女孩兒并不是劉念友資助的唯一的學生,從劉老師28年前走上講臺開始,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資助貧困學生,現在他正在教的17個孩子,全都接受過他的資助。
重慶市開縣郭家鎮北斗村小學 學生:
鋼筆、圓珠筆。
記者:
這些都是劉老師買的嗎?
學生:
這還有一支。
學生:
他給我們交學費,還給我們錢。
劉念友:
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有這個信念,不能讓自己的學生因為幾十塊錢,那個時候因幾塊錢而失了學。
解說:
28年來,劉念友就這樣去幫助著他的學生們,不管自己生活多困難,只要孩子們需要,他就會隨時掏出自己的腰包,他幫學生們交學費、買文具,他所教過的學生,沒有一個因為貧困失學。為了省出錢來幫助學生,劉念友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降到最低標準。接受我們采訪的時候,他在鏡頭前穿得衣服還是借來的。
劉念友:
我買了一塊肉,瘦肉給妻子吃,我吃肥的,她吃不了肥的。
記者:
這樣一塊肉,在你們家要吃多久?
劉念友:
這樣一塊肉,在我們家里邊可能吃一個星期吧。
主持人:
隨著這個隱藏了28年的秘密一點一點地被揭開,遠在重慶上大學的女兒劉久芳,在網上了看到了有關父親的報道,她這才知道,這些年呀都是自己錯怪了父親了,她匆匆地從學校趕回家,此刻她的心里對父親充滿了歉疚。
劉念友:
我沒盡到父親的責任,我不是一個好父親。
劉久芳:
不要說了,不要說了。
劉念友:
你上初中要學美術,上高中要學美術,上了大學要買電腦,我都沒有滿足。
解說:
快過年了,學生們為劉老師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孩子們唱著劉老師教的歌,在黑板上畫著自己心目中的劉老師,寫著對老師的祝福。
記者:
你喜歡劉老師嗎?
學生:
喜歡。
記者:
為什么呀?
學生:
因為他人很善良,他給我們買好多東西。
記者:
你會一直資助下去嗎?
劉念友:
對資助學生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習慣。
記者:
習慣是什么意思?
劉念友:
習慣就是一種責任。
陳銀山:
劉老師他的外表更像一塊煤炭,樸實無華,他的內涵也像一塊煤炭,燃燒了自己,溫暖了學生,照亮了山區。
【相關報道】
近幾年每逢假期,重慶市開縣郭家鎮北斗村小學教師劉念友都會瞞著家人和同事到鎮上的煤礦下井挖煤。直到2005年7月,劉念友的妻子、女兒和同事才偶然知道,劉念友挖煤掙錢是為了一個貧困生上學。
2002年,劉念友偶然知道,麒龍村一名小女孩由于家里困難面臨輟學。劉念友決定幫助這個女孩上學,而劉念友自己家里的日子也是捉襟見肘,劉念友開始謊稱出去打牌而偷偷下井挖煤,用賺來的錢幫助孩子完成學業。
其實,從教28年,劉念友一直都在不同程度地資助自己班上的貧困學生,他班上的貧困學生從來沒有因為缺錢而輟學。只要孩子們需要幫助,劉念友就會隨時掏腰包,幫孩子們交學費、買文具。28年來,劉念友自己都記不清到底拿出了多少錢資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