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微博平臺一個名為“當8歲的兒子旁觀了一場校園霸凌”的話題炸開了鍋。
來源:微博截圖
看到這個話題時就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果然,在信息詳情頁,我們看到了這樣一起悲劇:
近日山西大同某小學一家長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四年級的兒子小強(化名)在校期間遭到同學趙某某霸凌。
來源:微博截圖
在家長的描述中,兒子在上二年級時就被同班男生進行持續性欺凌毆打,由于受到對方威脅小強也不敢向家人訴說。
但他的退讓沒有換來對方的收斂,反而讓施暴者得寸進尺,從一開始的身體毆打上升到對身體的侮辱侵犯。
因為近期小強出現了輕生的想法,在跟奶奶哭訴時被奶奶發現不對勁兒,經過一番追問,才將自己長達兩年的霸凌經歷說出。
得知真相的當晚,小強的父親在憤怒之余將兒子的口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告知校方,隨后在學校安排下,三方家長在學校會面。
來源:微博截圖
“當天在學校溝通處理這件事時,對方孩子親口承認發生過這些事,然后就在我打印的事件經過材料上按下指印,又在他們家長代筆下,各自寫下一段對我兒子的道歉話語。”小強父親說道。
除此之外,小強父親還要求對方家長及校方進行公開道歉,但此事還未獲得有效回應。
9月23日,大同市教育局對此發布通報稱,已聯合相關部門開展調查。
目前調查還在進行中,網絡上對于此事件的討論也在持續上升。
但與以往校園霸凌不同,這起事件人們除了對霸凌者的憤怒、對受害者的心疼外,還有震驚和不解。
所謂震驚,
是霸凌者竟然是個才剛剛讀四年級的孩童;
是小強爸爸在事件經過材料中所寫的那一行行讓人不忍心看完的字眼;
是在過去長達兩年的霸凌中無人察覺這個孩子的異樣......
所謂不解,
是大家無法想象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怎會有如此心腸,對同班同學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是這些隱秘角落的“惡”,為何屢治不絕?甚至已經向小學階段蔓延......
來源:圖怪獸
據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 144 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顯示:
全球學生中,平均每3個學生便有1個遭遇過校園霸凌,其中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校園霸凌至少一次。
可怕的數據背后,是一個個無助恐慌的孩子。
于他們而言,就像有被霸凌者所說的“被霸凌后上學路上的每一步都像是走向墳墓。”
他們多么渴望有人能拉一把深淵中的自己,但現實是在遭受嘲諷毆打時,周圍更多的是冷漠的面龐。
有人說,“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做法不適用于校園霸凌,因為孩子們還都太小,不僅不具備幫助別人的能力,甚至還可能也會被人霸凌。
這種說法也并非沒有道理,在很多校園霸凌事件中,我們確實見到許多因見義勇為而被霸凌者欺負的情況。
但就因此,我們就要教導孩子沉默不語嗎?
而這種沉默,又真的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嗎?
繪本《假裝沒看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個假裝看不見的小孩,他明明看到好朋友被欺負,卻一直假裝沒看見。
直到有天,他自己也成了被霸凌的對象。
來源:《假裝沒看見》繪本封面
芬蘭圖爾庫大學 Christina Salmivalli 等人將校園欺凌中的旁觀者角色劃分為四種,即協助攻擊者、煽風點火者、保護者和局外人。
協助攻擊者:雖不是欺凌的主要發起者,但會協助欺凌者捉弄、摧殘受害者。
煽風點火者:雖然沒有發起欺凌事件,但會向欺凌者提供積極的、煽動性的反饋,如大笑、歡呼等煽動性言行鼓動欺凌者的行為。
局外人:表現為回避欺凌情境,認為欺凌事件與自己無關。
保護者:表現為積極支持和安慰受害者,制止欺凌行為,積極地告訴家長老師實情。
繪本中的那個假裝沒看見的孩子就是這里面局外的角色。
在局外人看來,即便自己伸出援手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此反倒不如置身事外,起碼自己不會受到任何一方影響。
殊不知,旁觀者的態度是影響霸凌氛圍和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冷眼旁觀、假裝沒看見都會被霸凌者理解為默許,從而使其更加有恃無恐。
而這種霸凌的陰影也隨時會降臨在每一個局外人身上。
所以局外人這樣做,并不能真正保護自己,就如加繆所說“十四歲射出的子彈,終將會在四十歲的人身上產生反應。”
除了局外人這一角色,協助攻擊者和煽風點火者也都會加劇受害者的痛苦體驗和心理創傷。
只有保護者,是霸凌事件中的“滅火隊”,也是唯一有可能使得霸凌行為減少的行動者。
來源:圖怪獸
關于校園霸凌,今年上半年經網絡曝光的就已多起,而在陰暗的角落,我們不知道還隱藏著多少。
這些霸凌雖然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但與孩子身后的老師家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是整個社會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有專業人士指出,解決校園霸凌需要法律和教育的力量,而教育更是預防和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我們無法左右校園霸凌的整體走向,但我們可以從自身家庭入手,教育孩子不去做揉紙團的人,教他們如何避免霸凌、如何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成為一個保護者:
一、不做揉紙團的人
給予孩子良好的家教,從小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告訴他們不可以欺負別人,更不能以強欺弱。
讓他們明白霸凌是不道德且違背法律的,一個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得不到真正的友誼,也不會被人喜愛,只有與人為善才是一個有修養的好孩子。
二、不做被揉碎的紙團
1. 養成強壯的身體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談到校園霸凌時,曾指出防止孩子被欺負那孩子就要有個健壯的體魄。
父母要注重孩子的體力鍛煉,只要孩子有運動,那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負。相反如果孩子從來不鍛煉,人家一推就倒地了,那那些欺負人的孩子就從中找到了“樂趣”,會更加囂張。
2. 在溝通中發現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要放低姿態,盡可能的與孩子做朋友,傾聽他的在校日常,了解他的喜怒哀樂,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是他永遠的后盾,有問題一定不要放在心里。
一旦發現孩子有“異樣”表現,也要穩住情緒,循序漸進與其溝通,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合力找出問題的根源,及時清除困擾在他心頭的“烏云”。
3. 教會孩子勇敢地說“不”
父母要教會孩子勇敢說“不”,為自己爭取公道。
讓他們知道善良、友好的修養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為前提的,若自己受到欺負,一昧退步只會更加糟糕,這時就得敢于反抗。
就如李玫瑾教授所說“讓孩子打回去,我支持!不要只讓孩子忍讓,這都是在毀孩子,而打回去、反抗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同時李教授也指出家長要告訴孩子在阻止攻擊時要避開哪些重要部位。
這里的“打回去”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
三、成為校園霸凌中的保護者
馬丁·尼莫拉的那句懺悔詩寫道;“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多數校園霸凌中的受害者在回首過往時,比毆打疼痛更讓他們痛苦的是眾多旁觀者的冷漠和拒絕。
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能為虎作倀,也不能假裝看不見,告訴他們旁觀者隨時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所以要做一個校園霸凌中的保護者。
如果擔心孩子因此也因此被欺負,那就告訴他們在無法保證自身安全時不要現場制止,但事后要積極尋求老師或家長的幫助。
拉起深淵中那個受傷的孩子,又何嘗不是拉了未來的自己一把呢。
我想當每個父母都對孩子進行霸凌方面的相關教育、當一個個孩子在他人被霸凌時伸出援手、當一個個被霸凌的孩子擺脫服從敢于說“不”......那么霸凌者就會怯懦,那些隱匿在陰暗處的邪惡就會被擊潰。
到時,每個孩子都能邁著輕快的腳步,走在那條上學的路上......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47
圖片已注明出處,版權類圖片獲得正規授權,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