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選課、查資料;在線聊天、網游……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如果你不會用電腦,沒有上過網,那無疑會被認為是落伍了。網絡無邊,已經結結實實地“網”住了象牙塔,成為如今大學生學習和娛樂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但是,網絡在為大學生打開一扇便利之門的同時,也讓不少學生陷入“網癮”的深淵,眾多家長和老師因此傷心、焦慮。“寒窗苦讀二十載,一朝卻被網絡害”成了許多因沉溺網絡而葬送學業的大學生的真實寫照。
飯可以不吃,但網不能不上
徐小輝是安徽合肥某重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學一年級時一次偶然的上網經歷讓他從此沉迷網絡游戲不能自拔。“那時剛上大學沒幾個月,有天晚上同學們在宿舍沒事干,有人提議去上網,結果大家就跟著去了。”徐小輝回憶起第一次上網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在網吧里看到好多人玩游戲,我也嘗試著玩玩,發現挺有意思的,一下玩了兩個多小時。回去后,心里一直癢癢覺得不過癮,沒幾天晚自習時又跑到網吧去了。”
就這樣,徐小輝開始千方百計擠出時間上網,最后發展到逃課的地步。“從這學期開始,我幾乎不上課。白天在宿舍睡覺,晚上去網吧上網。”“因為晚上包夜便宜,從23時到第二天7時只要5元錢,而白天1個小時就1元錢。”為了擠出上網的錢,徐小輝常常一天只吃中午和晚上兩頓飯,并且都是泡面或面包之類的便宜食品。“飯可以不吃,但網不能不上。”徐小輝說。
“玩多了也會自責,覺得對不起父母。因為家里是農村的,為了我上學還借了兩萬多元錢。可是越是自責越想逃避,越愿意躲在網絡虛擬世界中,這樣就不會想那些煩心事了。”徐小輝覺得網絡就像精神鴉片,一旦上癮想戒除非常困難。“一天不玩就心里癢癢,感覺像丟了什么似的。”
沉迷網絡不能自拔讓徐小輝在虛擬的世界里過五關斬六將,獲得快慰和滿足;但在現實的世界中成績卻一路下滑,到這學期末已經有7門功課“紅燈高懸”,拖欠學分高達21分,直逼學校規定的25分降級警戒線。
八成退學大學生都是因為網癮
像徐小輝這樣的“網絡癮君子”在大學校園并不罕見。去年底合肥工業大學組織對該校附近25家網吧的一次巡查發現,大學生沉溺網絡的狀況令人堪憂。該校學工處宋黎明介紹說,當天巡查雖然已經是23時了,但各家網吧的上網人數卻有增無減,粗略統計25家網吧共有約800多人上網,其中絕大多數是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安徽財貿職業學院等周邊高校的大學生,甚至還包括周圍私立學校的未成年中學生。“這些學生95%以上在玩游戲、聊天。有的精神恍惚疲憊,有的癡迷亢奮,目光呆滯,對身旁事漠不關心。”巡查中,各網吧的經營者坦言,網吧通宵營業,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包夜上網服務。
沉溺網絡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日前在合肥舉行的第五期全國大中學校團組織心理咨詢工作培訓班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高文斌介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國13所高校的最新調查顯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日趨嚴峻,80%中斷學業的(包括退學、休學)大學生都是因為網絡成癮,這些孩子對于網絡的依賴比高中生還要厲害。合肥工業大學去年的一項調查也顯示,該校退學的學生中有90%是因為沉溺于網絡導致學分修不滿被勒令退學。同時,還有百余名在讀學生因為“網癮”出現成績下降,學分不達標的情況,其中一些學生被降級試讀,瀕臨退學邊緣。該校化工學院的輔導員賈殿坤告訴記者,2005屆該院共有16名同學留級或退學,其中90%都是因為沉溺于網絡游戲造成的。
不僅如此,大學生沉溺網絡還直接危害學生身心,影響校園安全。南京理工大學的一位輔導員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附近有十幾家網吧,他經常半夜到網吧去找夜不歸宿的上網學生。“由于很多網吧違規通宵經營,一些學生白天睡覺晚上上網。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和學業,而且還會引發一些校園安全事件。“前不久我的一個學生因為半夜在網吧上網跟社會青年發生爭執,被打傷了。”而就在新年前夕,江西某理工學院計算機系四年級學生王彬為籌錢上網而實施入室搶劫,結果致人死亡,最終被法院判處死刑。
戒除大學生網癮不能僅靠學校
針對“網絡成癮”給大學生造成的嚴重危害,從去年11月起,合肥工業大學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以“反對沉迷網吧,建設優良學風”為主題的專項整治行動。“大學生沉溺網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歷了高考壓力之后突然放松,找不到方向目標,從而被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所誘惑。”宋黎明說,“大學生沉溺網絡雖然在整個學校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對每個學生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危害。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往往要花費大量財力精力,辛辛苦苦培養十幾年卻被網絡給毀了,這個損失太大了。”
為此,該校對剛入校的學生加強適應性教育,幫助其制訂科學的大學生生活學習規劃,同時,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方式豐富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與愛好,引導他們正確健康地支配業余時間。
對網絡成癮的學生該校進行重點整治,采取嚴控與疏導相結合的辦法,一方面嚴格早點名晚檢查制度,發揮黨團青年和學生骨干的作用,及時向學院、輔導員通報網絡成癮學生的動態,控制其出入網吧;另一方面,開展結隊幫扶,通過班干部、黨團員青年與網絡成癮學生結對,一起上自習、幫助補習功課以及聊天談心的方式,引導網絡成癮學生逐步擺脫網癮,開始健康的學習生活。針對個別嚴重的網絡心理障礙者,學校還加強心理輔導,進行個別矯治,幫助其改正不良的網絡習慣。
為建立起防止網絡成癮的長效機制,該校還把消除學生“沉迷網吧”現象作為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納入到各學院學生工作考評中,實行“一票否決”。提出“凡學生沉迷網吧現象嚴重的單位和個人在學校學生工作評比和表彰中不應評為優秀,凡是有學生沉迷網吧的學生班級應取消其參加評選達標班級的資格”。從根本上調動各院系部門的積極性,確保防止大學生網絡成癮這根弦常抓緊不放松。
開展整治工作兩個月以來,該校通宵上網和徹夜不歸現象明顯減少。整治前,調查顯示通宵上網學生約250人以上,如今通宵上網和徹夜不歸銳減至10多人,學生曠操、曠課、遲到現象好轉。許多長期沉溺網絡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回到了課堂,補上了功課,逐漸開始了健康的學習生活。
不過對于取得的初步成效,宋黎明處長卻并沒有太多的喜悅,他對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依然憂心忡忡。他認為,戒除大學生網癮不能靠學校孤軍奮戰,而是個系統工程,“目前學校只能從自身出發盡可能管住我們的學生,但學校周圍違規經營的網吧我們卻管不了,而他們恰恰是導致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隱患。因此亟需教育、文化相關部門和網吧經營者、家長等社會各界齊心協力,聯合起來實施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不斷發生,而不是簡單地搞一些突擊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