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載,北京外國語大學女生大學期間的性行為率僅為11.5%。剛看見這個數字的時候,覺得這記者還真是無聊:這事也值得浪費版面進行宣傳?仔細一看才明白,原來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女生為了回擊社會以及網絡中關于女大學生處女率的流言而做的一次調查工作,該流言中說道,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女生處女率為15.86%。按照做調查的學生的說法,這是對于流言的"堅定回擊"。
關于處女率這種問題沒辦法評論。記得前些時候,某調查機構在調查中國人的性伴侶情況時,發現平均每個中國人有19個性伴侶之多。
任何有常識的人都能從這個數字上看出來,該數據完全屬于扯淡。所以,關于這種調查的準確度與有效性一般來說不評論比較好。
但這事確實比較有意思。這個意思不是在于大學里到底剩下了多少處女,而是在這個日見開放的社會中,還有人真把這個當做個話題。傳播流言的人自然是比較下作,畢竟這數據不屬于權威數據,而且把目光盯在女大學生的性問題上,著實是件無聊兼無恥的事。"堅定回擊"的人士要好一點,但也沒好到哪里去。在她們的潛意識里,也還有著"性關系可恥"的傳統基因,否則就不能解釋這么"堅定回擊"其動機何在了。
處女情結這東西早就有學者進行過論述。一般來說,這種情結起源于父權社會的興起。道理很簡單,父權社會興起的過程就是男人開始掌控社會資源并保證自己資源最大化的過程。由于生理上面令人遺憾的先天限制,男人是不能生孩子的。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說,一個男人要是養育的后代不是自己的基因產物,當然是件很不合算的事情。女人可以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而男人對這個確定性當然就差了一些。所以,在父權社會開始形成的時候,是否處女就成為了一種最經濟的解決方式。這么說吧,我們這里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對這個方面的關注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到了現代社會,男女平權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當年風起云涌的女權運動就是借著解放女性身體名義來進行的,至今在大多數的國家里,女性已經在社會權利與人身權利上得到了與男性相同的地位。
而這件事正好與追求個體解放的女權運動相反,這些女大學生自己要證明這種帶有鮮明父權印記的思想觀念的合理性。自己調查處女率并把這個具有很高比例的數據作為一種驕傲的基礎,還真是辜負了那么多女權主義者前赴后繼的艱辛。往自己脖子上套枷鎖、并且把這種枷鎖當做鉆石項鏈的行為,實在讓人不是很能理解。
最奇怪的是,一邊是教育部取消了大學生禁止結婚的禁令,一邊是對于處女率的關注度如此之高。套個最惡俗的說法,這還真是一道"風景"。一個具有多年傳統父權思想的國度已經開始了變化,而最應該走在時代前面的大學生們,倒頗有了點文化保守主義的樣子。本來應該是法律規定走在風俗轉變之后,由社會文化的變遷來改變相關規定。這下倒好,整個事情被顛倒過來了。
說白了,處女率調查未必是壞事,社會學調查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一旦把這種調查的結果當做武器來反擊某些不實的流言,就只能看出"皮袍下的小"來。你們自己都這么在意這個處女情結,別人能不在意嗎?下一次流言的基礎,就已經在你們的這種在意與調查中產生了。
對付這種流言其實發表一個聲明就可以了,聲明上面就寫四個大字:關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