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幫助學生認領裝著自己饅頭的紗布袋。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令人難以置信,400多名十多歲的學童,每天三頓靠開水泡饃來填飽肚子,這種吃法被稱為“開水灶”。每周日,從家去學校的時候要帶上一籃子足夠吃一周的饅頭和咸菜。這是山西省平陸縣洪池鄉西張完小每個學生每周必須做的事情。
西張完小地處平陸縣的最南端,學校只有小學五六年級,是2004年鄉鎮學校合并時,由洪池鄉的15所鄉村小學合并而成的一所寄宿制學校。
12月6日,記者從平陸縣城驅車4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來到西張完小時,已是中午兩點多了,而這里的學生剛剛下課,開始吃午飯。
在一個簡陋的伙房里,一口大鍋上架著半人高的蒸籠,蒸籠里面放滿了各種紗布縫制的袋子。學生們排著長隊,在灶臺上尋找著屬于自己的那個紗布袋子。打開袋子里面是熱乎乎的饅頭。這是學校為學生們能夠吃上熱饃,而提供的免費加熱服務。饃饃是從家里帶的,紗布袋是家長縫的,每個袋子上都繡了特殊標記,便于識別。
雖然學校只能提供簡單的熱饃服務,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因為學校的條件有限,大蒸籠里只能放下一百來個學生的饃饃。剩余的300來個學生就只能吃又涼又硬的饅頭了。
在一個30多平米的宿舍里,20多個學生正圍著課桌吃飯,她們正啃著又涼又硬的饅頭就著咸菜吃飯,每個人面前放著一個玻璃瓶罐子和一個大缸子,玻璃瓶里面裝的有咸菜、辣椒醬、腌韭菜,大缸子里面是清一色的白開水。此時室外的溫度已經在零下十多度了,但宿舍里面只有一個還沒有生著火的水桶大小的蜂窩煤爐子。
平陸縣洪池聯校的校長張珠絮說,學生娃們一年四季吃的都是開水泡饃就咸菜,對于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娃們來說,營養是絕對跟不上的,對他們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長不高、體重輕、視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已經有所表現。學校也正在想辦法改善學生們的生活學習條件,學校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教室危房的改造,已經花去不少錢,對于修建灶房的資金還無從落實,在這個經濟發展落后山區,籌集幾萬元的資金,那是難上加難呀。
在宿舍的墻上整齊地掛著放饅頭和咸菜的籃子
一天三頓開水泡饃,常年都是如此
學生們把又涼又硬的饅頭掰碎泡在開水里吃
每個裝饅頭的紗布袋上都有特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