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新生入學已有月余,記者回訪幾位曾在入學時采訪過的貧困新生,想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令記者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貧困生大都對記者的回訪表現出謹慎,甚至冷淡,他們明確告知:“不想成為人人關注的明星”。(10月13《揚子晚報》)
這種時不時地對那些貧困大學生的關注,實質上是對他們心靈隱痛的一次次猛剌,感覺到的關注其實讓他們傷透腦筋,也是誘發心理疾病的根子。他們經過自己努力已經邁出“知識改變命運”的第一步,但貧困已經讓他們還未參與社會競爭就先輸了一陣,因為,他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注與幫助之后,他們發現人們的幫助或多或少存在著居高臨下的姿態,從一些人的眼里見到異樣的甚至是嘲弄的眼光,幫助變成了施舍。這時,他們常常表現出一種無奈與無助,他們從心底里感到不舒服,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不要被人過分關注。
貧困生不愿意當“明星”的心態就是這種反應,貧困是一種隱痛,應該受到保護。貧困生大都生活在農村或城市中父母下崗的家庭,從小養成了懂事、敏感的性格,不少同學習慣于自己的困難自己扛。而社會對于貧困大學生過多的悲憫情懷,給他們心靈上施加了太多沉重的壓力,讓他們要為來自社會的幫助與關注感恩戴德一輩子,讓他們一輩子都生活在受人恩惠的影子里,無法真正抬頭挺直腰桿做人。其實我們在伸手幫助貧困大學生度過難關之時應該知道,幫助作為一種外在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人乘勢而上,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而這股力量同樣能夠變成一種壓力,讓個人為此消沉和迷茫。
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家庭的貧困才導致了自己的貧困,才招至社會的關注。比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命運更重要的是關注導致貧困的根源。人們伸援手幫助那些貧困大學生的時候,不要忘了讓他們也能享受尊嚴與快樂,千萬不要懷有布施的心態往人家心靈隱痛之處灑鹽。這也是人們在實施幫困濟貧、助人為樂的善舉之時應當極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