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來不及接,孩子放學后去哪兒,一直是社會管理的難題。為解決學生“放學早、接送難”這一問題,近日,多地政府出臺政策為課后托管服務買單,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正逐漸嘗試開設“四點半課堂”,由政府財政購買服務,接納“真空時間段”里無人看管的孩子,幫助家長們解決這一煩惱。
校內:開啟課后托管模式
自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不斷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普遍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目前,各地紛紛開啟校內課后托管服務模式,并以政府統籌規劃、財政補貼、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鼓勵、支持學校利用場所、師資和設備優勢,為中小學生組織普惠性的課后活動。
“每天孩子放學時,我總是慌張著出單位,有一次去晚了,孩子自己回的家,當時找不到孩子,甭提心里有多急了。”河北省清河縣畢女士說,孩子放學時間是四點半,為了能準時接孩子,不但要提前完成手頭工作,還需屢屢向單位請假。
像畢女士一樣的學生家長還有很多,對此,今年春季剛一開學,河北省清河縣濟華小學就開始了招募教師志愿者的行動,隨著教師志愿者隊伍成立,學校的“晚接班”也正式開班,自此后畢女士接孩子的步伐從容多了。
在山東青島,為幫助學生家長解決“三點半接送難題”,青島市嶗山區今年投入1760萬元用于支持小學課后校內托管。嶗山區1-6年級在校學生可免費參加課后校內托管,托管結束時間不早于下午五點,對家庭按時接送仍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延時至五點半。
“課后校內托管工作的開展,極大地解決了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家庭子女的放學接送困難問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相關服務人介紹說,目前全區參加課后校內托管的小學生已達到1.2萬人。
另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不只是河北和山東,今年3月份以來,各地方頒布了一系列的關于課后托管服務的政策。3月初上海發布新政,明確對家庭按時接仍有困難的學生,將免費課后服務從下午5點延時至下午6點。近日,海南制定《海南省關于做好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啟動校內課后服務下午延長至18時;自5月1日起,河北將在全省免費開展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活動所需經費全部由各級財政負擔等。
校外:社區開設“四點半學校”
除了校內課后托管服務以外,一些地區也開始采取社區課后托管服務,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及社會志愿者力量進行學生課后托管服務。在西安一些有條件的社區正逐漸嘗試開設“四點半課堂”由政府統一購買服務;甘肅蘭州新區彩虹城社區工會開辦 “四點半學校”,通過教師、黨員志愿者等兼職教師進行課后服務,累計服務轄區職工子女近千人次。
在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青和居社區有一個“四點半學校”,該社區學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幫家長帶孩子,學生放學后可在這里讀書學習,解決了社區內孩子放學后缺乏監管的難題。
“一開始聽說青和居有免費的托管,我還不相信。來了幾次之后,外孫女就吵著每天都要來。在這里有朋友陪她,比在家里一個人看電視玩手機強多了。”社區居民熊秀霞說,我不懂拼音,外孫女上小學之后,可以在這里讓老師幫忙輔導作業。
據了解,該社區學校還與來這里接受托管的孩子簽訂安全協議書,并為孩子們免費買保險。此外,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專業的社工組織與社區青教社工共同參與日常管理。截至目前,青山區統籌打造“四點半學校”共67家,全面對接3.2萬名6-14歲青少年,參與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學校在職教師、大學生、社區“五老”等各類志愿者及社工約1000余人。每年開展課程10000場次,服務學生20多萬人次。
讓學生課余生活更精彩,讓家長更放心。學校與社區,校內與校外,通過政府購買、適度財政專項補助等多種方式做好了課后托管服務,相當于為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搭起了一座安全橋,解決了百姓需求的最末梢問題,也就打通了服務青少年“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