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3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就教師隊伍建設進展成效進行介紹。據了解,全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3.83萬人,比1985年的931.9萬人增長79%。這個龐大的職業群體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
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我國教師隊伍素質能力大為提升。學歷上,相比1985年,小學、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增加了61.59個百分點、80.59個百分點。能力上,2012年以來,“國培計劃”培訓各級各類教師超過1400萬人次。師德師風建設成效顯著。以李保國、黃大年等為代表的優秀教師不斷涌現,師德師風建設進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教師地位待遇更加‘受尊重、受關注’。教育部建立工資待遇保障制度,教師工資由上世紀80年代之前在國民經濟各行業排倒數后3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國19大行業排名第7位。”任友群說。
下一步,教育部將打好“三場硬仗”。任友群表示,一是打好教師教育振興戰。嚴控師范類院校改制,擴大師范生公費教育規模,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加強職業教育教師建設,實施“國培計劃”。二是打好脫貧攻堅助力戰。聚焦貧困地區一線,變“輸血支教”為“造血興教”,培養帶不走的本土化高素質教師。三是打好教師管理持久戰。振“師道尊嚴,提“地位待遇”,拓“發展空間”。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表示,發改委堅持把“分類施策”作為基本原則,在參與教育領域改革重大政策研究制定,組織實施重大項目、重大改革中精準支持各級各類教師工作發展。
“‘十三五’以來,我委通過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過10億元,支持各地加強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和幼兒師范學院建設,重點突出保教實訓能力提升,有力推動彌補了學前教育發展的短板。從‘十二五’起至今,我委持續支持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累計安排中央投資超過200億元,支持建設40多萬套教師周轉宿舍,重點改善鄉村支教、交流和特崗教師的基本工作生活條件,為鄉村教師安心從教解決后顧之憂。”歐曉理說。
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長呂建平表示,財政部門將繼續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
呂建平介紹說,2013年~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累計16.2萬億元,年均增長7.9%,一直是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教師工資福利支出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已連續多年超過50%。
呂建平表示,財政部以義務教育為重點,督促各地優先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收入政策,力爭到2020年,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國家對地方落實教師工資待遇給予積極支持。
中央編辦四局巡視員、副局長田中表示,近幾年,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在嚴控機構編制總量的背景下,通過盤活存量、統籌調劑、周轉使用等,將其他行業和領域核減下來的編制,優先用在保障中小學教育發展上。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各省、區、市公辦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基本都達到或超過全國統一的編制標準,所有省份在事業編制總量只減不增的同時,均保持了教職工編制的基本穩定和逐步增長,總體滿足了教育教學需要。”田中說。
田中透露:“目前,我們正會同教育、財政等部門研究起草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教職工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為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做好支持保障。一是不折不扣落實標準。統一后的標準作為全國標準,必須不折不扣落實。二是及時動態調整編制。三是統籌調劑存量資源。適當收回分散在各事業單位的部分空編,通過跨行業跨層級調劑、周轉使用、合理配置,優先滿足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需要。”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胡文忠表示,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技工院校教師3個職稱系列的改革已經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兩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進。
胡文忠表示,在評價標準方面,人社部堅持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把師德放在評價首位,引導廣大教師立德樹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突出對教育教學工作業績的評價,注重考察教育教學一線經歷,激勵教師提高師德修養和教書育人水平;針對不同教師隊伍特點,分別制定評價標準。
胡文忠指出,如今,中小學教師等群體的職業發展空間得以拓寬,一大批優秀教師取得了正高級職稱。截至目前,全國已有9854名中小學教師取得正高級職稱,其中,180名幼兒園教師取得正高級職稱。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教育部等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安排,加快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二是指導各地、各部門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要求,組織實施好相關系列的具體評審工作,確保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為廣大教師參加職稱評審提供優質服務;三是加強教師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后監管,規范職稱評審程序,確保評審的公平公正。”胡文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