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超英
在“教育產業化”的大背景下,助學貸款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必須要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并非每個貧困家庭都能如愿以償地拿到助學貸款,在實施的過程中,以筆者的觀察,助學貸款的發放暴露出諸多問題。
|
首先是“綠色通道”并不暢通。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助學貸款計劃,學校、家長均積極地參與其中。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那一年新生報到時,凡提出助學貸款申請且手續完備的學生,均可先不交學費(即所謂綠色通道),待銀行完成對申請者的調查審核,批準了學生的貸款請求之后,由銀行為學生墊付一年的學費。
但是,對于銀行來說,是要嚴格對眾多的申請者進行比較和甄別的,而銀行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調查是繁瑣而又困難的。所以,第一次學生 助學貸款申請自當年的9月份提出,待批準以后已是第二年的4月份。此外,銀行為了保證貸出去的資金能夠按時返還,在對特別困難學生的貸款發放時會格外謹慎,以至于會因擔心學生家庭沒有還款能力而不批準其貸款請求。
由此,針對學生助學貸款難以獲得批準的狀況,學院也不得不制定新的政策,要求新生報到時先自己交納第一年學費。同時,學院幫助學生向銀行申請助學貸款,待第二年春天申請批準后,批準的貸款可替代或部分替代第二年學生的學費。 面對如此艱辛的“申貸”之路,綠色通道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其次,“學生還貸誠信差”只是托詞。現在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大學生還貸誠信度太差,是造成助學貸款難以推進的主要原因。筆者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以筆者所在院校而言,自2000年起,就開始為學生辦理助學貸款手續,總體來看學生的還款信譽是非常好的。迄今為止,學院絕大部分享受助學貸款的同學,都按照協議條款在畢業前夕以零利息還清了全部貸款額度。另有一部分學生申請了展期還款,并在規定的期限內(學制四/三年的學生畢業后可在四/三年內還清貸款)還清了貸款。只有極個別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原因以及學生畢業后工作不穩定或收入偏低等原因,至今仍然在展期還款。
根據對筆者所在學校這幾年學生還貸情況分析,數據顯示,目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主要為農村籍、城區單親家庭以及城區父母年齡在40~50歲階段的特殊窮困家庭。這些學生大都比較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并視還貸為自己的責任。同時,學院的多數品學兼優的學生都出自這一群體。
很顯然,助學貸款發放困難的緣由很多。但是,鑒于“教育產業化”在各地事實上的風起云涌,如何真正發揮助學貸款的補償作用,已經成為目前高等教育中最應該優先解決的事情之一。
(作者單位為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