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了11年之久,工作專業規范,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工作模式,在大學生中有一定的影響。針對錦州地區大中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相應的工作開展情況,張衛平主任談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講,錦州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處于較好水平,由心理危機引發的極端事件少有發生,但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也占據一定的比例。與上個世紀末期大學生面臨的情感、學習和人際關系三個問題相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依次為學習、人際關系和情感。
問題一:不會學習導致不想學
她介紹,很多學生面臨的問題是不會學習。大學生一上學后就發現課程結構評價體系和高中完全不一樣。想玩兒、想放松,可又放松不下來;想認真學習,可又不知怎么去學。學習的吃力常常使學生期末考試“掛科”。然后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這種連鎖反應讓學生失掉了自信,變得很痛苦,產生了如情緒上的諸多變化,時間長了形成了有些學生失眠、神經衰弱等,有的學生甚至想休學。
問題二:大學宿舍的“一二一”陣營
人際關系是很多大學生面臨的突出問題。女生表現較為突出。據了解,現在的高校宿舍安排大多是四個人一個房間。剛開始分到一個宿舍彼此感覺都不錯,但因為經濟條件、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諸多原因會很快分化。比如一個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女生,舍不得在外面花錢擦皮鞋,所以選擇在宿舍里擦,但鞋油味兒引起了另幾名女生的不滿。此事件就成為導火索,關系迅速分化。有的寢室人際問題很容易形成“一二一”陣營,第一個“一”是四個人中有一個人是被孤立的,被邊緣化的;“二”是四個人中有兩個人的關系最好,是四個人中的主體。另外一個“一”是介于主體與被孤立者中間的那個人。“一二一”中的任何部分都很痛苦,被孤立的那個人最痛苦;中間人的日子過得也很不好受,她一方面不愿意與“主體”分離,但在一些情況下又對主體看不慣,不想與主體“同流合污”。作為中間者,她也很痛苦。事實上,主體的兩個人過得也不好,她們一方面要排擠被孤立的人,另一方面又要拉攏中間人。
問題三:
網戀,投入的愛付于真空中
情感問題被排在了第三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認識與處理已更加理性,但大量個案表明,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仍然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張主任向記者介紹,很多大學生在戀愛方面處理得都不錯,這可能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學生的成熟有關。現實中的戀愛通過各自的朋友圈子可以直接或間接化解矛盾。但一些學生,特別是一些女生因為“網戀”而痛苦,不能自拔。由于女生比較感性,對方的幾句甜言蜜語讓女生們比較沉迷。但是現實的是,對方常常提出一些超過女士承受的要求,不斷地索取,比如要一些東西,要一些錢等等。對方比較虛擬,一些女大學生不知道對方是怎么樣一個人,只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到虛擬的世界中,就像投入到真空中一樣,痛苦不堪。
生理年齡大于心理年齡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存在有著諸多原因,張主任認為客觀的原因如包括經濟條件差異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因素。她說:“我并不是說有心理問題的都是經濟條件差的學生,但多少有些關系。”另外還有就業等方面壓力過大,讓學生一時無所適從。
談及個體的主觀原因,她認為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滯后。在上小學上初中和高中時代,一些人嬌生慣養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使他們很少經受挫折,獨立的生活能力較差,遇到大的挫折往往不能承受;另一部分學生由于經濟條件等原因,他們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壓力,挫折太多。在中小學還體現得不明顯,大家都在學習,但是到了大學后還有學習之外的東西,這些學生的壓力逐漸加大,一個眼神或者一句話都可能讓他徹夜難眠。
還有一些學生個性太強,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與他整個成長階段及家庭、老師、環境等影響都有關,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素質、觀念,而行為異常有可能在其成長的中學時期或大學階段暴露出來。特別是到了大學階段,相比成績平平的學生而言,那些學習優秀的學生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他們往往標準過高,甚至有些不實際,稍遇困難就容易產生挫折感。
保持心理健康的四項建議
如何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地遠離心理疾病,張主任向大學生朋友提出四方面建議。
她說,一是學會學習,與專業教師和同學多交流。二是學會調節。出現負性情緒是正常的,壓力時刻都會有,關鍵是要學會調節。比如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既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放縱自己。比如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等等。三是適當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選擇一些專業的雜志,進行專業的測試,如果不懂,可以找專業輔導人員。四是要有底線。尊重生命、增加責任感就是自己的底線,無論怎么樣也不能突破。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