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是一種主張天、地、人三者之間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則的天人和諧。人類社會,凡事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必須“守道而行”,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這種天道自然和諧的倫理思想,是一種高境界的生態智慧,其中蘊涵著“道生萬物”、“道通萬物”、“道貴中和”等諸多的生態倫理。
所謂“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就是指人與自然都是“道”的化生。萬物都是按照“道”賦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也沒有任何理由去干擾它,更不應該隨意對它進行傷害或殺戮。人類要對萬物“利而不害”,輔助萬物自然生長。
所謂“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就是指道化生萬物,自然與萬物相通。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最有智慧的生物。人類就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任。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道經說:“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講的就是一種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理念。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道教天人合一生態倫理思想的顯現,而且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諧共存和和諧共處的一種生態理念。
所謂“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指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共生共長的過程。《太平經》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天、地、人、萬物,本共治一事,善則俱樂,兇則俱苦,故同尤也”。也就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系。
所謂“和諧共存”的生態理念,就是指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然萬物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人類生存必須的條件,如果沒有自然萬物與人和諧共生,人類也不可能獨立存在下去。
資料圖 尊道貴德
重生貴德的生態智慧
《道德經》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講的就是一種“重生貴德”的生態倫理。即自然萬物的生長皆由“道”和“德”而成,人類的一切活動皆要遵守“道”和“德”的規律,否則就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所謂“慈心于物”的生態情懷,就是指人類要善待萬物、敬重生命。道教是重生的宗教,《太平經》說:“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要求人們把慈悲之心擴大到自然萬物之中,不要隨意殺戮眾生,要自覺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與和諧。
所謂“少私寡欲”的生態原則,就是要求為人心地純潔,行事真誠樸實,少存私心和過分的欲望。“少私寡欲”是老子關于治國、修身的教誡和囑托。“寡欲”是對物欲虛名的一種克制和超越,是從道德層面來關注自然生態環境的。
和合共生的生態智慧
《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說:“道以中和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萬物萌芽,華果熟成。”《太平經》還說:“自然者,乃萬物之自然也。”指出了大自然是萬物眾生的自然,是眾生共享、共生的生存家園。提出人與自然“和合萬物”、“共生共榮”的生態思想。
所謂“和合萬物”的生態思想,就是指人類與世間萬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影響,共同生長。《太平經》說:“圣人亦當和合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這是一種天道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