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壞境中物種越多,人類越富有。”張繼禹解釋道。據張先生介紹,“道法自然”是道教中“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一直以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觀念出發,十分重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關系。那么,在面對席卷全球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以及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人們該如何將道家思想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呢?
“人們可以試圖從中國古老而富于智慧的道教思想中解決人類生態困境之道。”張先生說道。
隨后,張先生向大家講述了“不得焚燒野田山林”、“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蟄藏蟲物”等道家思想。從而引出在道家思想中人與萬物是平等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種都具有自身價值的思想理念。他表示,道家對物種生命尊重的價值觀有益于現今對生態的保護、對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值得現代人深思與遵循。
當談及現代人如何利用道家思想保護生態環境時,張繼禹先生說道“返璞歸真。”張先生表示,如今自然界的環境嚴重惡化是由于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的。張先生嚴肅的指出,在工業技術發達、物欲享受至上的今天,很多人的生活目標就是以占有使用更多的生活資源來彰顯個體的生存價值。“保護生態環境是每一個人類的職責,大家應該響應低碳生活和簡樸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人都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狀態對待生活,那么人類的生活就會因簡樸而變得簡單。”
然而,在現代物質生活富裕的生活中如何實現返璞歸真呢?張繼禹先生淡淡的笑道:“很簡單啊,日常生活中少用一度電、少耗一張紙、就連住酒店時少用一塊毛巾,這些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是為生態保護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