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1984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曾是綜藝大觀、正大綜藝、實話實說、1993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美設計者;現任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中視節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索道攝像系統“萬向鷹眼”在中視節點誕生,更于眾多國際品牌中脫穎而出,榮獲“2014 BIRTV大獎”。繼“萬向鷹眼”之后,對傳統木偶劇有著顛覆性效應的“數控偶形劇”開始逐漸浮出水面,再次讓張旭引領的中視節點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幾株梧桐,一坪草地,安靜的院落自成天地,與一墻之隔的胡同仿若兩個世界。這里就是張旭位于豐臺區的辦公地點。
作為專業舞美設計師的張旭,對空間有著獨特的理解。用他的話講,舞美是利用空間的變化來塑造一個情景,通過一種形式讓空間帶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它所傳遞的是一種空間的語言藝術。正是這份獨特的情懷,讓他從從事舞美工作的那一刻起就愛上了舞臺,也是從那時起“數控偶形劇”成為他不可澆滅的夢想。
梧桐院落,夢開始的地方
院里的梧桐樹年輪一圈又一圈,記錄著歲月的點點滴滴,昔日的小樹苗已成長為如今的參天大樹。
每次回憶創辦中視節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艱辛,張旭都免不了說起這幾顆梧桐樹。1998年之前,現在的辦公地點還是一片垃圾場,“種什么都不長”。張旭帶領工人拉土填場,墊了有一米多深的土,種下的植物才算能生長,院子里的梧桐樹就是那時候種下的。如今,經過風雨的洗禮,歲月的歷練,陽光灑在枝桿上亦顯得分外耀眼。
公司創立之初,招人非常困難。“那個時候大家向往的都是高大的寫字樓,這個地方呢,又偏僻又破爛。”張旭說,“在招聘員工的時候,80%都走不到這個院子里,走到一半一看周圍環境就回去了,但是只要能進這個院子的基本上都留下了。”
人招來了,如何管理好公司,如何運營整個企業,如何建立高效的團隊等等成為擺在了張旭面前的問題,這些對于一個藝術專業出身的人來說,可謂既陌生又棘手。為了學習經營管理,張旭又去北大學習了MBA課程。
邊干邊學,邊學邊干,熬過創業初期的艱難歲月,中視節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逐步走上正軌,先后成功完成了中央電視臺歷年總書記新年講話、外交部新聞發言廳、歷年春節聯歡晚會、神舟六號發射實況轉播、歷年央視廣告招標活動等現場舞美場景設計與制作;中央電視臺《非常6+1》、《星光大道》等眾多知名欄目的舞美設計與制作……
靠著實力,中視節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奠定了在業內的地位。
堅持,收獲就在不經意間
企業走上了正軌,兒時的夢想又在張旭的胸中熊熊燃熾——做數控偶形劇!
木偶戲是由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又名傀儡戲。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目前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張旭從小就喜歡木偶劇,隨著年齡的增長,張旭漸漸發現傳統木偶劇的局限:對演員技術要求高、受場地條件影響大。
如何突破局限,讓更多的人感受木偶劇的魅力?張旭想到做數控偶形劇——采用數控科技手段進行遠程控制,通過編程、設計等手段顛覆以往木偶戲劇所固有的人工手動控制方式。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劇種。”張旭說,數控木偶的誕生,將意味著一個由藝術科技主宰的戲劇新時代的到來。
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創新,創新是擺脫同質化的第一步,也是創造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所在。目前,國內“數控偶形劇”領域還是一片空白,填補空白、開創新事物,對于探索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為了“數控偶形劇”能夠得到觀眾認可,得到市場認可,張旭和他的團隊做了大量鋪墊工作,首先是研發拍攝設備。
2013年5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萬向鷹眼”三維索道攝像系統技術研發成功。2014年BIRTV大獎揭曉,“萬向鷹眼”獲得了第一名,第二名是索尼,第三名是松下,民族產品彰顯的意義不言而喻。
談到“萬向鷹眼”,張旭說,“萬向鷹眼”還沒有完全投入市場,從研發到試用再到得到市場的真正認可需要有一個過程。但自從“萬向鷹眼”推出后,就得到廣電總局的高度重視,并把產品定為國家的重點研究成果。目前“萬向鷹眼”已經參與到眾多的大型活動去,比如2014年8月,“萬向鷹眼”登陸鳥巢汪峰演唱會,助力樂視網打造中國首個全球頂級4K極清拍攝及直播,開創O2O演唱會付費直播新模式。
張旭表示,推出“萬向鷹眼”后還會推出特拍產品“云眼”、“風眼”等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比如大型文藝活動、體育賽事、主題藝術節、演唱會、文藝晚會、社團演出、產品發布、展覽展會等。
同時,魔幻劇場設計也是張旭一直在做的事情。魔幻劇場,簡單來說,即是國際上統稱的多功能劇場,但它通過將劇場元素的模塊化,在同一空間內將無需開坑鑿地就能實現多種劇場的轉換。可以隨意按需所取,將傳統、單一的劇場樣式融合成不同格調,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以適應多種演出形式,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而魔幻劇場的推出,圍繞的目標仍是“數控偶形劇”。
記者:聽說做“數控偶形劇”一直是您的夢想?
張旭:是的,小時候就一直很喜歡木偶劇,那時起,從心里就發誓,等長大了一定要創作屬于自己的木偶劇。后來上了大學,自學習舞美之后,更加堅定了自己夢想。創辦公司以來,也一直都是圍繞這個夢想一步一步向前。直到今天,發現夢想越來越近了。
記者:為什么要做“數控偶形劇”呢?
張旭:我們知道,動畫和木偶劇有著不同之處,首先是觀看方式。動畫全都是視頻觀看,只能給人們帶來平面的視覺感受;木偶劇則是真實的空間感受,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是全新的提升和突破。
其次是市場領域。目前國內沒有屬于自己的木偶劇,在這一領域還是空白。尤其是在如此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人們喜歡更多、更好、更有創意的新鮮事物出現,以滿足不斷提升的文化消費需求。同時“數控偶形劇”無論是從時間、成本、資金方面來說都遠遠低于戲劇。
第三方面是木偶劇實際上不僅是孩子們喜歡看,一旦融入數控技術,三維立體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技術,成年人一樣很感興趣。2014年公司曾舉辦的一次展覽也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當時五百平米的小劇場因一只會飛的數控偶形蒼蠅“嗡飛飛”就吸引了眾多觀眾。
記者:“數控偶形劇”在國內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新的劇目?
張旭:是的,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出現類似于“數控偶形劇”的劇種。許多人看到數控、高科技就會聯想到沒有感情、沒有知覺的木偶機器人,而在我的眼里任何事物都是有語言、有感情的。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個木偶就是一個形象的代表,一個情感的傳遞者。在我看來空間是有語言的,藝術有語言,高科技產品也有語言。運用好高科技技術,將其融入到文化中,在創新的同時提高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這也一直是我的追求和夢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