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粒棉花籽如何成為美國零售店里的一條牛仔褲?在這個過程里究竟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
2007年,樂施會出資支持導演周浩拍攝并制作了紀錄片《棉花》,以反應中國紡織業供應鏈的背后故事。《棉花》跟隨那些被緊密聯系在綿延5000公里長的棉紡產業鏈上的人們,以棉花為線索,描述中國人完成“中國制造”的整個接力過程。
在知名主持人楊錦麟的主持下,導演周浩、新疆師范大學教授崔延虎、深圳螢火蟲工友服務中心丁麗、樂施會項目經理劉源和王英瑜針對棉花和棉花背后故事展開討論,介紹了中國棉花種植現狀,棉農、采棉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的現狀。
去年,《棉花》先后榮獲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記錄片,2014中國記錄片學院獎最佳攝影獎和評委會大獎等獎項。
樂施會中國項目部副總監李念先女士在《棉花》觀影會致辭表示:“《棉花》中的棉花種植小農戶、采棉婦女、紡織工廠的女工、牛仔褲廠打工的夫妻,都是樂施會所關注的群體。《棉花》不僅記錄棉紡織供應鏈上不同人群生活的點滴,也展示著中國經濟發展大背景下,當代農民及工人的生存狀態。這些都是樂施會支持《棉花》的原因。”
“樂施會希望通過《棉花》啟發更多的公眾思索不同人們共同面對的生活命題。讓公眾更加清晰地了解當下中國棉花這一特殊農業產業鏈條上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而更好推動和喚醒大眾對中國農民、流動人口等弱勢群體的關注。”李念先說。
“也許《棉花》一片不會改變片中人物的命運,但我希望觀眾通過《棉花》了解片中那些人物的故事,了解不同群體的生活,進而引發改變。”周浩說。
《棉花》導演周浩希望觀眾能關注片中人物和不同群體的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超過1億人是與紡織產業相關聯的。《棉花》一片揭示了當代中國農民、工廠工人和企業主之間不同生活的內在聯系。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都被緊緊捆綁在棉花產業鏈上:這些棉花和被制成的衣服,將生活狀態截然不同的人們聯系到一起,該片通過記錄他們的生活點滴,展示了中國經濟各環節的真正面貌。
影片放映后的討論環節,在知名主持人楊錦麟的主持下,導演周浩、新疆師范大學教授崔延虎、深圳螢火蟲工友服務中心丁麗、樂施會項目經理劉源和王英瑜針對棉花和棉花背后故事展開討論,介紹了中國棉花種植現狀,棉農、采棉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的現狀,并與觀眾互動。
財新、澎湃、網易、優酷、中國網、中國新聞周刊等15家媒體記者及150余位公眾參加了《棉花》觀影會。
樂施會中國項目部副總監李念先致辭
《棉花》觀影會活動現場
關于樂施會:
樂施會是一個國際扶貧發展機構,旨在推動民眾力量,消除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