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琴
香港還是北京?對很多在這個夏天剛剛結束高考的內地學生來說,又是考卷外一道現實的選擇題。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該報調查中心與新浪聯合開展了一項有2767人參與的調查顯示,如果同時被香港知名大學和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內地頂尖高校錄取的話,71.2%的人更愿意選擇香港高校。同時,59.5%的人認為,與20 年前相比,內地高校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這一調查結果也許能夠解釋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火爆。6 月12 日開始的上海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介紹,今年香港大學在內地錄取的學生在300 人左右,而申請人數是101134,錄取比例是1:30。
到香港讀書是很正常的事
與徐立之一同來自香港高校的校長們成為了此次論壇的主角。在專門為他和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爆棚。所有的問題轉來轉去都是圍繞同一個話題—如何看待香港與內地頂尖高校的生源競爭。
此前,內地高考 狀元轉投港校的新聞接連不斷,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個高考新聞人物,據說高考還沒發榜就手握5 所大學錄取通知書。為了網羅她,財大氣粗的香港科技大學拋出了39 萬港幣的全額獎學金。內地媒體開始驚呼“狼來了!”
“這只是內地媒體在夸大其詞?!眲⒆窳x的回答非常簡明。他用了“新鮮” 一詞,“內地學生剛剛知道有香港這個選擇,感覺新鮮,過了這個新鮮勁,就沒什么好奇怪的?!痹趧⒆窳x看來,香港與內地高校的生源競爭實際上是雙向的,即內地學生可以到香港讀書,香港學生也會選擇到內地讀書,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香港高校的內地招生開始于1998 年,最初只能委托內地10 所一流高校招生,之后再經過選拔進入香港高校, 每所高校的招生名額限制在10 名到30 名。2003 年,香港高校開始內地自主招生,但限于北京、上海等6 省市; 2004 年, 增加到10 省市;2005 年, 擴展到17 個省市,2006 年,再次增加到20 個,這是香港高校在內地大規模轟炸的一年。
5 月25 日,香港大學發布“2005 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 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1.4 萬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 萬多港元,該校2006 年應屆畢業生已知的聘書多來自國際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及跨國企業。這一調查選擇在高考前夕出爐,原因不言而喻。
一向一枝獨秀的清華、北大初逢敵手,就面臨較大壓力?!氨贝?、清華作為一流大學的日子屈指可數。”新浪專欄作家薛涌如此認為?!凹词故菄鴥让拼髮W老師的素質也沒有保證,許多老師只懂討論第三流的問題,學生不會鉆研出第一流的學問。”來自數學大師丘成桐的意見,更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二流說”。
更有人描繪出了一幅新的高考路線圖,即現在中國的內地學生,可以先在香港念本科,然后再到哈佛等國外高校念研究生的方式,來實現一流大學的夢想。自此,清華、北大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所有高校都要參與競爭
“二流說”讓前些日子在內地高調招生的香港高校緊急降溫。香港科技大學內地招生負責人朱力徑對媒體表示,因為前段時間香港學校內地招生太熱,“對政府和內地高校造成一定困擾”, 因此不再接受媒體采訪。大學校長論壇上的香港高校校長們,也同樣出言謹慎。徐立之說,北大、清華永遠都是中國最好的大學。劉遵義則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沒有意圖也沒有能力去打倒或代替北大、清華?!拔覀兒蛢鹊卮髮W關系非常好,我們只是尊重學生自由的選擇。” 劉遵義說。
劉遵義認為香港高校不會對內地一流高校構成威脅的原因是“香港高校招生少”,“我們一年錄取內地學生不到500 人,而清華一年會超過4000 人?!睋⒆窳x介紹,香港中文大學自1998 年開始招收內地學生,至今已培養了800 余名內地本科生和研究生。自2005 年開始參加“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招生指標每年為本科生250名, 其中100 名可享受獎學金,另外150 名為自費生?!白罱粌赡?,招生人數會逐步增加,但比例不會太大,最多也是每年400—500 人?!?劉遵義說。
香港高校對錄取學生多提供豐厚的獎學金,其中又以香港中文大學的“50 萬港幣全額獎學金”為最,這被認定為香港高校與內地高校爭奪生源的制勝法寶。對此,劉遵義表示,對于內地一般家庭來說,這是個龐大的數字,但在香港,不能算是很豐厚的獎學金?!拔覀冋驹谕黄鹋芫€上。”他說。
盡管如此,劉遵義并不掩飾他對內地市場的野心。在他看來,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最大困擾是目前的志愿 方式,即,如果第一志愿填報香港中文大學,一分之差,就會與其他一流高校失之交臂?!拔覀冋猩苌?,學生選擇我們做第一志愿會有相當風險,這對考生并不公平?!绷硗猓J為港校在內地許多省市招生受限也是一大困擾,“我希望教育部門能夠擴大權限,讓我們在更多省市招生。”
“所有的高校都應該要參與到競爭中來?!?劉遵義說。不管清華、北大是否還是一流,但長期以來唯我獨尊、一統江湖的觀念,也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才是京港高校之爭的最大意義吧。
文章來源: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