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肖鋒)“北京大學引進的海外人才質量是高的,不存在虛領報酬的問題。”針對日前有人提出的“北大引進海外人才造假說”,昨天北京大學首次做出正面回應。
有媒體近日報道,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一次采訪中談到“北京大學從海外引進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這一說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昨天北大新聞發言人對此做出正式回應。該發言人指出,這是一種不負責的說法,它歪曲事實,嚴重侵害了廣大海歸學者和北京大學的聲譽,在社會上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據北大新聞發言人昨天介紹,北大自1998年起加大從海外引進人才的力度。八年來從海外引進人才約占全校教師總數的近40%。北大從海外引進人才是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機制的,任何人都需要經過申請、推薦、專家委員會評審以及經學校或國家批準等程序。被北大引進的人才,其絕大多數在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學歷,有過重要的學術任職,并做出了較高的學術成就。北大在這些人才受聘期間還要對他們進行評估和考核,以此保障這些人才的學術能力得以發揮。從海外引進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之分,兩者在校任職時間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虛領報酬的問題。“實踐證明,北大海外引進人才的質量是高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新聞背景
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接受該周刊采訪時曾表示:“《紐約時報》說北京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國調查一下,我擔保大部分是假的。”他稱北大這樣做是因為可以拿到好處。“引進一個人,可以拿幾千萬的資金到學校來,學校拿了幾千萬,給你(指引進的教授)一兩百萬有什么關系?反正不是它的錢,是國家的錢。”
■相關鏈接
丘成桐原籍廣東,1982年(33歲)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是迄今為止惟一獲得該獎的華人數學家。1997年獲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美國國家科學獎”。2003年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國際科技合作獎。
新聞連讀>>北大宣布近期公布引進海外人才相關數據 (來源:北京晨報)
昨天,本報報道了北京大學正式回應丘成桐院士近日提出的“北大引進的海外人才大部分都是假的”之說,并表示“這是一種不負責的說法,歪曲事實”。北大的表態引起了社會強烈的關注,截止到昨天晚上,在搜狐網有上萬名網友留言。大部分網友認為,“希望北大公布所有的引進人才的資料信息,這樣,大家可以自己判斷,不用在這兒討論是否存在造假的問題了。”
身為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對此事的意見與部分網友相同。何祚庥說,“北大引進了哪些人才,這些人每年在北大工作多長時間,北大給他們多少錢……這些數據資料,北大應該向社會公開。”何祚庥院士說,這件事兒關系到北大的信譽,現在北大對此回應了,就應該要拿出證據。“北大不要說空話,回應就應該有針對性,拿幾份合同給大家看看。”
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昨天表示,北京大學非常重視社會的意見。由于現在是假期,有些職能部門沒有正常工作,所以延誤了一些工作的進展。但北大近期就會公布引進人才的相關數據。(代小琳)
相關評論>>北大,你何必如此阿Q?
雖然北大的口氣義正詞嚴,儼然一份外交照會,但我卻有一種忍俊不禁的感覺,因為這讓我想起了可愛的阿Q:阿Q因為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于何時的癩瘡疤,便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地發起怒來。但是他越在意,未莊的閑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一見面,他們便假作吃驚地說:“噲,亮起來了。”
丘院士當然并非“閑人”,他是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哈佛大學教授,同時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還兼任著幾個著名大學的數學研究中心主任,忙得不可開交應該是肯定的,未必有閑心靠打趣北大來消磨時間。考慮到他還是世界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在國際國內聲譽卓著,所以借北大來炒作自己的必要性也不是很大。這樣看來,他所以嚴厲批評北大,最大的可能竟是出于對北大的愛了:愛之愈深,則責之愈切。
不過,雖然一個人聲譽卓著,并很可能是出于一片拳拳之心,但也并不見得每句話都是真理,所以丘院士的判斷完全有可能是不對的。北大就此提出自己的辯駁也是完全合理的。問題在于北大不應該采取這種阿Q式的態度,這太有失北大的風度了。在我看來,作為國內大學中的翹楚,北大這種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態度,才真的有可能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北大所以是北大,就在于她具有“兼容并包”的傳統,氣度恢弘的格局。而失去了這種精神特質,即便是校門口仍然掛著“北京大學”的牌子,但也不再是人們心中所理解、所認同的那所“北大”了。
即如這次丘院士對北大的批評,北大為什么不把它轉化成一次檢討自己引進海歸人才工作的絕好契機呢?為什么不邀請丘院士提出更加詳細的建議呢?既然事件已經轉化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北大為什么不向社會公布自己引進的全部海歸人才的名單和工作情況呢?這些信息既非商業秘密,又不涉及個人隱私,公布一下怕什么呢?如果丘院士是對的,那這對北大的引進海歸人才工作不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嗎?如果丘院士是錯的,我相信他會道歉,即便是他不道歉,北大在公眾心中的形象不也會變得更加高大嗎?
但遺憾的是,北大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像阿Q那樣采取了“怒目主義”,惱羞成怒地將丘院士的批評“頂了回去”,這是多么沒有自信的表現啊!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北大對社會上的種種議論,如“被香港大學掃成二流”、“禁止小學生參觀”等的反應,我感到北大已經越來越不像蔡元培的北大了。這樣下去,北大的未來就恐怕不再是能不能達到“世界一流”的問題了,而是還究竟能不能“入流”的問題了。
哎!再這樣說下去,沒準兒北大又該嚴斥我損害了她的“聲譽”,“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了,就此打住。(郭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