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隆
最近在基層學校調研時,聽到許多教師反映現行的教師聘任制已經變味,優化組合卻成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拉山頭、賣人情、徇私利的合法幌子,有的教師還把它和“巴黎和會”相比,說是分“贓”會議。如此,讓我十分震驚!
以某一公辦中學的高三為例,該年級有平行班十四個,卻分為重點班、實驗班和普通班,誰帶什么班,相同的付出,收獲明顯不同。由于高三收費的項目多,收入比其它年級要高一至兩倍,因此法道大的教師就年年盯著高三不放手,(初三也是如此)這樣造成了學校內部人心傾斜,該校每年的聘任制都有“把戲”看,并已感染到了高一、高二教師的情緒,弄得許多家長一到期末就投訴非畢業班教師給學生“放羊”。其實,這些非畢業班的老師到了期末都已各揣心思了,因為能不能跟班上成了內擾,有的衡量活動能力不行,爽性就自暴自棄。如此,哪有心思放在教學上?就拿我調研的學校來說,凡是有來路的都安排在收入高、易出成績的好的崗位,而站到“權力”線外的邊緣人,你書教的再好,年年淘汰你照樣沒商量,因為聘任制太富有彈性了,誰有權或誰能巴結到有權的人,誰就說了算。之于學生給教師的打分、高中考成績、家長評價等,都是參考,你有再大的本事,你還是不行,因為你的命運是靠人家的感情需要而決定,你能干,人家不和你優化組合,你只有落聘的份。
針對此,我問校長為什么有不少教師對聘任制不滿,校長振振有詞地回答:他們的全員(教、職員)聘任是嚴格按照“三公”即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進行的,一個老師或職員能不能聘上都是聘任領導組集體投票、打分來決定的,聘用方案是經“教代會”審議通過的,另外還設了監督組,調劑組,為了避免干擾,今年的聘任制進行還是異地進行的。(按有老師告訴我的,就是趁機會到風景區清閑了一回而已)
聘任制逐漸變味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重形式,輕實質。明明是舉賢任能的公開競爭,卻搞成了所謂“聘任領導組”的暗箱操作,把好事辦壞。“我本有心向明月,哪知明月照溝渠”,想有作為而不會拉關系、走后門的教師,只能向隅而泣。因此,我想應該讓領導承擔相應風險,做到下級手里有選票,教師也可以反聘校長。
二、有的教師陷入銅臭中不能自拔,有利就上,無利就退,缺少奉獻精神。把聘任側作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手段。現在,學生成就教師是主流,而不是像有的教師自命不凡說的學生取得成績都是他教得好的功勞。因為面臨竟爭,課堂外教育和父母重視程度給學生學習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緣于此,教師評價體系落后也是聘任制變味的原因。
三、上級主管部門的督查不力,甚至推三阻四,受屈的教師,即使上訪,也十有八九自討苦吃,上級部門維護的是學校的大局,你聘不上,他們認為肯定是你能力有問題,而很少去傾聽聘任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