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的幼兒園里,沒有大、中、小班的區分,所有的幼稚園不分公立還是私立的,全部采用混齡編班的體制。德國的幼教界一致認為,幼兒在混齡的班級里更有利于成長,這樣孩子可以熟悉各種社會行為,而且能夠培養孩子互助友愛的品質。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時代里,混齡編班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長的感覺,也使孩子懂得禮讓,懂得分享,使孩子們相處更加的融洽、和諧。(德國幼稚園不以認知教育為主要的教育目標,所以混齡編班不至于影響課程的安排。) 在德國大部分的幼稚園只提供半天班。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更加充分,使孩子真正體會到親子的樂趣。德國幼教界非常強調親職教育,并認為它是無法通過幼稚園教育來取代的。鑒于此,幼稚園盡量只提供半天班,只有少數的幼稚園提供全天班,幫助那些因是單親家庭、或雙親均為大學生、亦或父母正在接受職業訓練家庭照顧和教育幼兒。一般家中有0~3歲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可以向所屬工作單位申請長達三年的教育假,留職停薪,而政府在此段時間內每月發給父母教育津貼,因此在德國收0~3歲幼兒的托兒所數量并不多。有3~6歲幼兒的家庭通常父母親中會有一方只上半天班,所以讀半天班的幼兒下午可以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在這種福利體系下,德國的幼稚園只要提供半天班即可滿足大部分家長的需要。……家庭氣氛與寶寶心理健康 在德國的教育中,非常強調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的方式,因此幼兒園中對孩子并不進行分科教學。而且幼兒在未進入小學之前,也不要求得會寫字母,認識字和計算簡單地加減法,幼兒回家后也沒有必須要做的作業。他們更加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以及孩子在玩耍中所表現出來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鍛煉。 德國的幼稚園把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理念作為出發點,根據孩子直線思維、重復思維的特點,采用情境教學,園內以角落主題布置為主,便于孩子通過情境更好的認識大自然、接觸事物。德國的幼稚園還特別注重幼兒的社會行為能力的發展,如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的能力的等等。 德國慕尼黑國家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馮納斯基斯教授是教育學、人類學博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長達25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德國政府作相關決策時具有一定影響力。他認為: 父母角色應有區別 家庭中,父母雙方經常爭論“到底誰該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哪一方占優勢”。馮納教授的研究表明,實際上,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當,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僅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們在各方面對孩子的角色影響也有區別:孩子的自我價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問題,都是父親影響大于母親;在親子關系方面,母親的影響遠甚于父親。 夫妻關系影響孩子 馮納教授說,許多調查表明,“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經濟條件”、“父母學歷高低”等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直接影響,但父母的社會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特別是夫妻關系的質量對孩子的影響尤甚。 一般來說,夫妻關系好、家庭穩定,孩子的快樂程度就高,也絕少會出現心理問題。而如果夫妻關系不好或者離異,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調查表明,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中,有24%無法接受“父母離異”這個事實,需要接受心理咨詢;而如果父母離異后再婚,那么需要接受心理咨詢的孩子比例就急劇上升到47%。……幸福婚姻小秘方 親子需要優質時間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父母(特別是父親)往往因為工作忙而很少有時間跟孩子相處。因此而有愧疚心理的為人父母者大多以為,盡量多擠時間跟孩子相處,就可以“補償”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馮納教授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好壞,不在于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長短,而在于相處的質量如何,即要用優質時間進行親子活動。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了解孩子心理。特別是工作繁忙的父親,更應想方設法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妻子要積極鼓勵丈夫參加撫養孩子,教會丈夫盡快進入育子角色。……寶寶心理發育和早期教育 要50%投資在家教上 這里的投資指的是家庭為了教育孩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時間等的總和。馮納教授說:“我參觀過中國的幼兒園、學校,父母出許多錢讓孩子上那么好的學校,真羨慕這里的孩子。”但是,中國的父母大多以為孩子上了學,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了。其實不然,在孩子長大成人前,父母必須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氣。馮納教授指出,如果將一個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資以“1”為計算單位,那么父母就應將其中的50%投資在家庭教育上。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