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照片上兒子的笑臉,48歲的高維軍滿臉淚水:“兒子是救人死的,我就想給他討個公道,不能這么不明不白地沒了……”2006年7月28日下午,來自省內外的二十名大學生對甘南若爾蓋濕地進行環境考察和宣傳活動,三名隊員(2男1女包括一名導游)在黃河中游泳時,蘭州某高校的女大學生徐某因體力不支困在河心島。下午4時10分,北京交通大學2004級土建學院寧夏籍學生高富浪在營救同伴返回岸邊時不幸遇難。事發8天過去了,兒子的尸體仍未找到,但令高維軍更寒心的是,獲救者的家屬始終都沒有露過面。
兒子突然身亡
6日早8時許,記者在蘭工坪的一家小旅社見到了高維軍。三天前,他和親戚剛從甘南來到蘭州。因為條件不允許,他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社住了下來。對于兒子遇難的經過,幾天來高維軍已經聽人說了很多遍,但他卻無法完整地對記者進行講述。“我腦子里太亂了。”高維軍告訴記者,放假前兒子曾打電話說,假期要去甘南做環保宣傳活動,不回家了。想到兒子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他便答應了,誰知這竟是與兒子的訣別。7月29日下午,高維軍接到了孩子的噩耗,起初他并不相信,以為對方是在詐騙自己,他在電話里狠狠地罵了對方,等他忙完工作后,再打兒子的手機時,接電話的卻是兒子的隊友,這時,他才明白兒子果真出事了。
8月1日懷著悲痛的心情,高維軍從內蒙古打工的地方趕到了瑪曲縣。2日,他來到兒子遇難的地方,對著平靜的河面,悲痛欲絕地呼喊著兒子的小名。隨后,他在河邊為兒子焚燒了紙錢。離開時,他還特意交代當地派出所民警,“如果兒子的尸體浮上水面,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家長。”可直到現在,高維軍還是沒有接到民警電話。
8月4日,來蘭一天后,高維軍在旅社里見到了獲救者徐某。他告訴記者,兒子死后,女孩的精神也受到了很大刺激,對他們唯一說的一句話就是:“高富浪是在救我時死的。”面對喪子之痛,高維軍非常渴望得到獲救者家人的安慰,但讓他失望的是,徐某的家長卻遲遲未曾露面,沒有安慰,也沒有感謝。
“家里就供了這么一個大學生,孩子養這么大說沒就沒了。”高富浪的舅爺抹著眼淚告訴記者,當初是親戚們湊錢讓善良懂事的富浪到北京上大學,孩子父親為生計奔波的動力就是這個優秀的兒子。全家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誰能想到,卻發生了這樣的悲劇。“我們就想給孩子討個公道,他是救人死的,應該給我家富浪一個見義勇為的稱號吧。”高維軍說,這成了他現在唯一的一個希望。
為救隊友體力不支
究竟事發時是怎樣的情況?根據高維軍提供的號碼,記者撥通了當事學生趙某的電話。“我們是通過網上報名,參加了‘2006年甘肅營’的活動。來自省內外的45名大學生組成A、B兩線,分別赴天水小隴山自然保護區和甘南若爾蓋濕地進行環境考察和宣傳活動。”趙某說,他們是B線,于7月24日出發奔赴甘南,而他剛好擔任此隊隊長。高富浪遇難前一天,他們順利渡過了黑河,隊員們的心情放松了許多。第二天,他們沿著黃河于中午12時許到達麥西鄉境內。隨行導游告訴大家,中午多休息一會兒,想去玩水的可以去換衣服。
“我們順利渡過了黑河,而且這里的河面又非常平靜,我和導游還有徐某三人下水游向河心島。”趙某說,眼看就要到岸邊時,徐某突然體力不支,而且又嗆了水,見此情景,導游將徐某推上了小島。上岸后,三個人都非常擔心回去的路程,他們在小島上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后,看到山對面有烏云飄過來,于是決定渡河。“徐某下水試了一下,心里沒底,導游便游回對岸,尋找幫手。”趙某說,等導游到對岸說明情況時,大家急忙將所有的瓶子空了出來,將吊床剪開,將塑料瓶綁了起來,做成了一個救生圈。而此時導游已經游過兩趟,體里消耗非常大,為了能順利解救被困隊友,高富浪自告奮勇地表示自己水性好,可以過河救人。就這樣,兩人游到了河心島。眼看天氣越來越糟,在短暫的休息后,徐某戴好“救生圈”,四人再次下水向對岸游去。誰也沒想到,厄運已經來襲。
趙某說,導游游在最前面,其次是徐某和他,高富浪游在最后,眼看離岸邊越來越近時,游在最后的高富浪卻突然喊叫了起來。“他說‘我不行了’,我聽到呼救聲馬上向后游去,從后面拖了高富浪三下,他痛苦地大喊幾聲,就消失在黃河里。”由于趙某返回去拉高富浪,再一次遠離岸邊,他掙扎著游回了河心島。
“約4點20分大家開始報警。但警方無法明確出事地點……晚上9點,由于牧民圍欄阻擋,并且沒有任何救生的設備,再加上車沒油了,所以警方返回。此時唯一的辦法是讓(島上)的趙摸堅持一晚上。此時,約10點30分……”在一份當事學生寫的材料上,記者看到了上面的文字。
高富浪是見義勇為
趙某說,他是在第二天中午從河心島被警方解救上來的,他聽說高富浪被水沖走后,已經上了岸的徐某大概清楚高富浪生還希望不大,于是痛哭起來。“后來聽警察說,這里的河面表面平靜,但水下卻有很多沙漩。”趙某說,看到同伴被水沖走后,他心里充滿了內疚和恐懼。對于高富浪的印象,趙某說:“他是好人,在這幾天的接觸中,他非常的樂于助人。”趙某告訴記者,高富浪應該得到見義勇為的稱號。
隨后,記者與其他幾名當事學生取得聯系,他們都同意趙某的說法。
此次2006甘肅營的活動,據了解是由一個名為“綠駝鈴”的網站組織發起的。記者隨后與該網站的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系。一位姓張的學生告訴記者,綠駝鈴是200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的甘肅地區唯一的民間環保組織,以甘肅地區高校己有的環保類組織為有生力量,旨在建立立足甘肅輻射寧夏、青海等周邊省份和地區的民間環保組織,為改善己經惡化并仍在加重的西部生態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此次考察活動中,發生這樣的意外,讓本到8月6日才結束的活動草草收場。“這是由高校社團組建的一個網站,都是一幫大學生來搞環保事業,發生這樣的意外后,我們感到非常茫然,對于責任問題,說真的,我們還沒有想過。”這位同學說,她接觸過高富浪,印象中他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好人。“現在我們唯一能幫上忙的,就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為高富浪爭到見義勇為的稱號。”張同學誠懇地說道。
在校時他是班長
當天,記者見到了北京交通大學團委書記馬強老師。他告訴記者,他是接到家長通知后于4日趕到了蘭州,對于高富浪,他來時曾聽了學生班主任的一些介紹。“在老師的印象中,他是生活儉樸,學習認真的好學生。在北京上學,他每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費,今年他又剛剛被選為班長。”馬老師說,聽到學生出事后,讓老師非常震驚,為失去這樣一個好學生而感到惋惜。
采訪后記:
結束采訪后,高維軍拿出了兒子的一摞照片。“這是他留下的一卷膠卷,我們沖洗出來,看到兒子最后的笑臉。”高維軍看著手中的照片,長時間的沉默不語。就在記者離開這個小旅社時,旅社老板走上前來:“把娃娃供上大學不容易啊,一條命換了一條命,無論怎樣,被救者的家屬在這個時候都該露上一面啊!”這位老板說,同為人父,他看到眼前這位日漸消瘦的中年男子,讓他非常難受。(來源: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