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馬德里開幕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當天宣布,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其中包括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31歲的陶哲軒也成為繼1982年首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獲菲爾茨獎后,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兩歲時就教別人計算
國際數學家大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數學科學學術會議,被譽為國際數學界的“奧林匹克”。大會頒發的菲爾茨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975年生于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是本次最年輕的獲獎者,卻已發表了超過80篇論文。鑒于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獲得了本屆菲爾茨獎。陶哲軒和其他兩位出席的獲獎者在如雷的掌聲中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領過獎章。獲獎者每人還將獲得1500美元獎金。
陶哲軒在獲獎后接受記者專訪時,鼓勵人們“跟數學一起玩”。“我想培養對數學的興趣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能力和自由跟數學一起玩———給自己找些小挑戰,設計一些小游戲,等等。”
他還說:“我父母告訴我,當我兩歲時就對數字著迷了,我那時就試圖教別人用數字積木計算。”
失敗研究的“救火員”
陶哲軒于1992年至199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21歲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數學教授。
1986年、1987年和1988年,陶哲軒三次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最年輕的參賽者,依次贏得銅牌、銀牌和金牌。他未到13歲就贏得金牌的紀錄至今沒有人打破。
陶哲軒此前獲得多個學術大獎,2000年獲頒塞勒姆獎,2002獲頒博謝紀念獎,2003年獲頒克雷研究獎,以表揚他對分析學的貢獻。2005年,他獲得利瓦伊·L·科南特獎。2004年,本·格林和陶哲軒發表一篇論文預印稿,宣稱證明存在任意長的素數等差數列。
普林斯頓大學的菲爾茨獎獲得者查爾斯·費弗曼回憶,“神童”陶哲軒12歲時被父親領到普林斯頓大學接受考試。“我當時認為他比我遇到的其他神童多一點優勢,現在看來是多很多。”他說。陶哲軒的導師、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曾表示,陶哲軒是百年難遇的奇才。
現在,陶哲軒被看作世界上最強大的“數學智囊”,他的學術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包括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分析數論和表示論。
最為突出的是,陶哲軒是一個優秀的團隊合作者。費弗曼稱,陶哲軒經常召集世界級的團隊攻克難題,努力發揮每一個合作者的優勢。“這是一種罕見的能力。”他說。數學家們爭先讓陶哲軒對他們研究的問題產生興趣,他正在變成對失敗研究的“救火員”。“如果你在一個問題上卡住了,其中一個辦法是讓陶哲軒對它感興趣。”費弗曼說。
作者:文 鄭潔 責任編輯 黃楊(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