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國社會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經濟增長過熱問題?還是分配差距過大問題?
中國社會燃眉的問題是失業問題,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失業是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安穩和發展。失業率增加,對社會所構成的威脅,不是線性的,而是呈指數形式爆炸似發展的。當一個群體的失業率超過一個閥值時,社會的失穩將是不可避免的。
就業數字水分大
根據中國發表的官方數據,中國的失業率在4-5%,但是研究中國人口、經濟、社會的外國學者都認為這個數據被大大壓低了。但是具體是多少,他們也不知道。待業算不算失業?下崗的算不算失業?買斷工齡的算不算失業?
根據中調查組對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湖北省的政績報告進行復核后所公布的資料來看,北京、上海市的失業、待業率實際高達11.5%和18.5%。
二百萬畢業生面臨失業
從2003年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2003年212萬,2004年260萬,2005年320萬。200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為四百二十九萬名。據估計,今年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為150萬。另外,政府鼓勵大學畢業生參與西部開發,到農村去任職,擔任農村教師,到社區去任職,還有動員大學畢業生當警察、當武警、出任國家的工作人員或者是參軍,一共提供這樣的工作位置有75萬個。如此算來,今年還有200多萬大學畢業生將面臨失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有謀士向決策層獻策曰,擴大大學招生,解決當時的失業率高問題,為決策層所采納。正好趕上所謂的"教育改革(教育產業化)",大學生也要收費,所以各個高校(包括新建和新提升的)擴大招生的積極性很高,大學入校人數在短短的四年當中翻了一番。擴大招生,只能將失業率高的問題在時間軸上作個推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2003年開始,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浮現出來,失業人數從每年一百多萬上升到2006年的二百多萬。
2006年7月17日,浙江電視臺報導,湖州市招收浙北高速公路收費員,名額一百四十七名,報名的有一千六百人人,其中七百二十人是大學畢業生。高速公路收費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工作,只要高中水平就可以勝任,加上工資不高,每個月不到一千元,加上各種補貼、獎金,一年的全部收入約二萬元,此外高速公路收費站都在城區之外,工作又是三班倒。五個大學畢業生搶一個高中生的飯碗。從這條消息中可以看出,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嚴峻程度。[轉自網易教育論壇 無天]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