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大學生活美好的設想、回憶都未能讓人們對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大學生心理疾病頻發,有時還會釀成嚴重后果。今年6月,北京交通大學一名03級學生墜樓身亡,此前不久,人民大學一名博士生也選擇了同樣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今年年初,華南農業大學曾在十天內發生四起學生自殺事件。僅去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超過15名大學生自殺身亡,這說明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已十分突出。大學生由于壓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僅僅表現為自殺這一種形式,抑郁、自閉、強迫以及暴力傾向時有發生,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為了探求大學生所面臨壓力的成因,幫助大學生健康、順利地完成大學生活,渤海大學商學院學生于今年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的對象為錦州市內四所大學的在校生,即渤海大學、遼寧工學院、錦州醫學院、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調查總計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13份,調查結果值得我們深思。
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來源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壓力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就業、學習、經濟和人際關系,這四方面壓力占大學生目前所面臨壓力的88.6%。在學習方面,有83.9%的學生感到日常學習有壓力,另有80.5%的學生感到考試前有壓力。感覺日常學習比較緊張的學生一般學習成績比較優異,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認為日常學習很輕松。在面對考試的態度上,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考前都比較緊張,成績較好的學生感覺一般,成績較差的學生考前感覺很輕松。因此,作為家長,如果子女反映大學生活比較輕松的話,那就該留心一下他的學習成績了。
在就業方面,有84.3%的學生會經常考慮畢業后的去向問題,而有36.6%的學生希望畢業后的月薪達到3000元以上,這反映出大學生普遍關注就業問題,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不準確,這可能會成為他們潛在的心理壓力。在期望的月薪標準上,男女學生表現出明顯差異,女生期望月薪標準普遍低于男生,這反映出女生在就業問題上可能面臨比男生更大的壓力。另外,有61%的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未來的期望會對自己產生壓力,而來自于農村家庭的學生,認為父母的期望對他們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父母是事業單位職員,他們的期望對學生來說主要是動力;父母是企業高管的學生對父母的期望沒感覺。因此,家長如何將自己對子女的期望轉化為子女前進的動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人際關系方面,有84.4%的學生認為能夠很好地與周圍同學相處,有84.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兩個以上知心朋友,這反映出獨生子女大多數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但在與異性交往時,會有57.6%的學生存在不同原因的壓力。學習成績狀況也會影響學生的人際關系,成績差的學生,與同學關系相對緊張,幾乎沒有知心朋友;成績較差的學生,與同學關系一般,知心朋友少于兩個;成績較好的學生,與同學關系融洽,知心朋友較多,因此家長除了要關注學生的成績以外,還應該關注一下他們的人際關系情況。另外,調查表明:過度自信也會給學生的人際交往造成障礙。
在經濟方面,有經濟壓力的學生在一些方面會表現出明顯差異。例如:有經濟壓力的學生,成績普遍好于其他組;考前感受普遍好于其他組;感受父母期望的壓力普遍高于其他組水平,而在就業、人際關系等方面與其他組無明顯差別。另外,盡管家庭經濟條件各不相同,但是仍然有92.2%的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身邊同學的高消費行為。因此,如何掌控學生的經濟狀況也值得家長們深思。
大學生的解壓方式
當學生面臨壓力時,一般都會主動尋求解壓辦法,但在面臨不同壓力時,解壓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而且男女生的解壓方法也不同。
有學習壓力時,男學生多選擇運動和娛樂、女學生多選擇傾訴和購物來排解壓力,如果需要求助時,多數男女學生都會選擇求助朋友和家人。
有就業壓力時,男學生多選擇運動和娛樂,女學生多選擇傾訴和娛樂。其中在“發脾氣”和“痛哭”兩個選項上,只有女學生選,說明在就業問題上女生會感到更多的無奈。如果需要尋求幫助,男學生多會選擇求助異性朋友和不求人,女學生多會選擇家人和同性朋友。
有人際關系壓力時,男學生多選擇購物和娛樂,女學生多選擇傾訴和運動。男學生在人際關系壓力過大時也會選擇哭泣來解壓。如果需要尋求幫助,男學生多會選擇求助異性朋友和家人,女學生多會選擇同性朋友和不求人。
有經濟壓力時,男女學生排解方式無顯著差別,多會選擇娛樂、運動和埋藏心底等方式。如果需要尋求幫助,男學生多會選擇求助同性朋友和不求人,女學生多會選擇同性朋友。
基于以上調查結果,家長若要及時了解子女在校期間真實的心理狀態,除了要經常與子女溝通以外,還應該與他們的朋友、同學多多溝通,因為當面臨壓力時,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向父母尋求解決辦法的。
社會的責任
為了保證大學生能夠健康、順利地成長,學校和家庭都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那種認為把子女送入大學就等于將他們放入“保險箱”的思想絕對是錯誤的。處在“后青春期”階段的大學生,在生理上已近成熟,但在心理上還都處在“斷乳期”,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也是學校和家庭共同的責任。
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學校老師和家長應該多給予些幫助和關愛,少一些訓教和斥責。而且學校方面還應該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材以及提高教師授課水平,因為有部分學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學校和家長還應該提前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或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能夠準確定位自己。針對現在男女就業機會不平等的現狀,學校與家庭應給予更具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教育,使得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少走些彎路、少遇些挫折。
對于有經濟壓力的學生,社會應該多給予些切實的幫助,少一些作秀的支持,因為經濟壓力已經使他們面臨比其他學生更多的壓力,而那些看似堂皇的資助,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他們的精神負擔。
老師和家長更應該重新審視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簡單的說教并不會切實拉近彼此心理上的距離,這也是為什么大學生很少向老師和家長需要尋求幫助的原因。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應該多留意他的日常行為舉止,或者向他周圍的同學了解更多信息,有時直接溝通未必是最好的辦法。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著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未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愿家鄉的學子們都能健康成長!(錦州晚報 本次調查活動由渤海大學商學院學生科研小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