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獨山縣獅山希望小學教師羅茂雙事跡
“孩子的名字既叫今天,又叫明天,我們應該讓他們的今天活得快樂自信,讓他們的明天活得堂堂正正”。這是羅茂雙老師的一句座右銘。
執著,實現夙愿……
1991年,在貴州省獨山縣基長鎮雄偉的獅子山腳下、美麗的獅山水庫旁,誕生了貴州省第一所希望小學——獨山縣獅山希望小學。在這所新生的學校里,有一位小女孩由于家庭貧困而面臨輟學,1992年中國青基發起了“百萬愛心行動”,她幸運地得到了石家莊煉油廠裝卸油車間董德成師傅的結對資助,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在愛心滋潤下的她,不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還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成了同齡人中的“優秀學生干部”、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初中畢業那年,成績優異的她在報考志愿表上堅定地填報了唯一的志愿——“師范”,三年師范學習結束后,她毅然作出了回到母校當一名辛勤園丁的選擇,以此實現了她多年來甘為人梯,報答母校的夙愿。她,就是獨山縣獅山希望小學現任少先大隊輔導員的羅茂雙老師。
羅茂雙老師在她的母校里一直擔任六年級班主任,并且兼任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多年的畢業班工作重擔和少先隊工作,使小羅老師瘦小了很多,而她卻從來不叫苦叫累,不斷創新,在摸索著尋找一條適合農村孩子發展的教學路子,用愛心溫暖和激勵了一個又一個的農村孩子,用執著的信念譜寫著一首又一首希望的青春之歌……
感恩,彰顯愛心……
在“希望工程”沃土里成長的羅茂雙,她心中時刻裝著:“社會給了我愛,我要捧著一顆火熱的心去愛更多的孩子,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能誤人子弟”。她要努力地去實現心中的這個夙愿。她自己明白,必須要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僅憑三年師范所學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她利用節假日參加了大專課程進修,完成了大專全部課程考試。還自費訂閱了《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少先隊教育大綱》、《少先隊活動綱要》、《輔導員》、《少先隊活動》、《中國少年文摘》、《青少年知識集錦》等刊物, 既豐富了自己的學識,也為她今后能更好的從事畢業班和少先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她是在希望工程的愛心沃土里成長過來的,是希望工程的見證。她要用他的工作來回報“愛心”,回報社會。面對工作上的壓力,她從不退縮。每年開學,對從各村小匯集而來的學生,她都先把每個學生的情況摸清楚,熟記于心。在上課期間,結合教材,因人施教,千方百計的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間之余,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飲食起居情況。每天晚上,在臨睡前,她總是要親自到學生宿舍去察看,她要看她的學生哪個踢被子了、哪個睡到床沿了、哪個生病了……當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時,她總會從自己的工資中抽出一部份來給學生買學習用品,給生病的學生墊付醫藥費……當她送出的學生要離開母校時,總是用依依不舍的目光在看著她們的羅老師,眼眶中涌出汪汪淚水;踏進了中學門坎的學生們也不忘在各個節日里給他們的羅老師寄上一張張充滿問候的賀卡,當她拿到這些賀卡時,她滿足了,她笑了!
羅茂雙擔任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后,在少先隊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她說,我沒有富裕的物質幫助學生,但我有我的老師給我的知識送給學生,我要教我的學生不但快樂地學習書中科學知識,還在教他們學會自信,教他們學會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四年來。她一直是言的巨人,行的高標,本著“教學生六年,為學生想六十年,為國家想六百年”、“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理念,她大膽創思路,找準載體,把少先隊工作具體化、人性化。
為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棵樹木、花草都在育人”,她大膽地建議學校領導投入資金改善校園環境,使學校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學校。她根據每個學期的不同情況,適時開展了一系列少先隊活動,“我是地球小主人”、“我是文明小使者”、“祖國在我心中”、“愛與我同行”等,內涵深刻,形式新穎,學生興趣酣然,家長樂于接受,教師互相效仿。她還帶領少先隊員們建立了“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記者站”、“綠化地球”育苗園,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她組織的紅領巾廣播站更是有聲有色:小記者對校內的新人、新事進行采訪撰稿,輔導老師批改后交給紅領巾廣播站播報,對好人好事給予表揚,對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給予批評。 “紅領巾讀報臺”、“衛生監督崗”、“班級積分欄”同樣凝聚人心: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培養了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使為自己增光,為班級增光,為學校增光的理念蔚然成風,講文明、懂禮貌,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她深知上大學并不是人生的“獨木橋”,“農科教”相結合的辦學路子浮上心來。在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她上下奔波,日夜操勞,辦起了西紅柿栽培、烤煙生產、奶牛養殖等基地,借用農民的土地學技術,通過家訪,辦講座等形式來向學生傳播農村科技信息,此外,在教給學生技術的同時還開辦了家長學校,把突破口定位在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配合上,讓家長也來學技術。目前,獅山已有興趣科技農戶130多個,他們也辦起了自己的基地。她的做法,既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勞動的習慣,又使當地群眾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生長在全國先進文化縣、全國民間藝術之鄉這片熱土上,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她有了藝術的靈感,她把獨山的花燈文化引入學校、引入課堂,和同事們創辦了 “花燈藝術班”,利用周末時間到獅山地區各布依村寨搜集民間花燈素材,根據學生心理特征,結合少先隊工作特點和教育的規律,把搜集來的資料整理成冊,利用課余時間培訓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家鄉民間藝術,在民間藝術中學到了書本知識,在書本知識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使得布依山村再次掀起了一股“學花燈,愛家鄉”的熱潮,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
堅持,碩果累累……
羅茂雙老師作為畢業班教師和語文學科帶頭人,她不辱使命,潛心鉆研教育教學,大膽進行教學改革,開辟了“雙主體”教學模式,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育人體系,影響和帶動了當地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2005年 11月26日,羅茂雙老師作為貴州僅有的2名能在會上發言的教師代表,參加了在貴州師范大學學術交流中心舉行的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語文(西師版)教材研討會。年僅23歲,只有5年多教齡的布依族姑娘羅茂雙老師是經過層層選拔,成了參加此次活動的幸運者,在這次研討會上,她的課題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并在去年的12月下旬被西南師范大學邀請去錄制“新課程授課”錄像。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獅山希望小學的少先隊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培養了科技帶頭人四十多名,專業技術人員二十多名,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學校也因此多次被授予“貴州省模范希望小學”、“ 黔南州文明單位”、“黔南州除陋習樹新風先進集體”、“獨山縣少先隊紅旗大隊”等榮譽稱號,她本人也同時被評為獨山縣“優秀教師”、“優秀兒童工作者”、“十佳少先隊輔導員”和“三八紅旗手”,貴州電視臺《今日視點》欄目,《貴州日報》、《當代貴州》、《黔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均對她的辦學效益進行了跟蹤報道。2005年6月,她輔導的少先隊員岑再坤作為貴州的唯一代表,到中央電視臺演藝廳參加新少先隊員入隊儀式,岑再坤同學的出色表現,為晚會增添了光彩,成為少先隊員心中的驕傲。
榮譽和光環沒有讓她停下前進的腳步,也許是工作的責任在鞭策著她,也許是學生的點滴進步在激勵著她,也許是愛在驅使著她,她仍然義無返顧地潛心鉆研教學,仍然堅持不懈地關愛著每一個學生和學校的一草一木,多少畢業了的學生都對羅老師說:“老師,我們最喜歡聽你講課了。”這句話讓她感動,讓她心無旁騖地把自己從小得到的愛在不斷的輪回中永遠延續下去。
“不待揚鞭自奮啼”,是因為心中有愛,有責任,有誓言,因為有了這份愛這份責任這份誓言,羅茂雙將用她的青春為獅山的孩子們鋪筑一條希望之路。
二00六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