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瑜
新學年伊始,大學生助學貸款為許多貧困學生解了燃眉之急。可上海市楊浦區法院卻在近一周內收到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五角場支行起訴的96件借款合同糾紛,訴請解除與大學生所簽訂的助學貸款合同,并要求學生立即支付本息。
據了解,這些學生目前均已畢業離校,但畢業后并未依照合同約定按期還款。
記者獲悉,農行五角場支行還有此類欠款糾紛三四千件,其他銀行亦有類似問題。由于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畢業后銀行無法及時更新聯系方法;助學貸款是政策性貸款,缺乏抵押等擔保,導致銀行對貸款缺乏有效的監管,造成大量貸款無法收回。
此次訴訟的發生地在上海市楊浦區,其轄區內共有各類大學16所,是上海市的高校密集區域。此次被起訴的被告為68名大學生,來自復旦、同濟、上海理工、體育學院等9所大學,涉案標的共計7628055元。
學生欠款不還學校兩頭為難
據了解,今年8月,在上海市國家助學貸款合作協議續約簽字儀式上,上海市67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全部落實了2006年至2010年度的國家助學貸款承辦銀行。根據協議,中行、農行、建行和工行四大國有銀行將每年為27961人提供貸款,年貸款總金額約達1.7億元。
但對于助學貸款,一些大學是又愛又怕。一方面希望貧困學生能夠貸上款輕松就學,一方面又面臨著學生還貸難的問題,承擔著聲譽和資金兩方面的風險,某高校學工部一位負責人形容這種感覺“十分痛苦”。
“違約的學生還是比較多,最近兩年對貸款學生要求嚴了。”上海體育學院學工部顧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學生赴外地工作,加上如今就業流動性越來越大,學校要掌握所有學生的情況確實不易。2004年,上海開始實行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金制度,體育學院去年就為此支付了20多萬元的補償金,今年開始計算違約率,所要支付的補償金數額只會更多。
因此,對于可貸可不貸的學生,學校盡量給他們安排勤工助學崗位以及獎助學金,以獎代“貸”。學校里每個特困生都有勤工助學崗位,學校還專門撥出經費成立“成才助學金”,今年新增的“新生獎學金”,最高金額達兩萬元。
據悉,滬上不少高校也采取了類似體院的做法,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新生獎學金等,都是常見的“以獎代補”措施。
為敦促學生還貸,上海體育學院發給畢業生家長一封告知書,寫明應履行的還貸義務。畢業生還會舉行一個承諾儀式,簽名承諾自己將誠信做人。而在學生畢業后,學校還會電話聯系、或者通過班級BBS網絡平臺,提醒他們還款。
記者試圖聯系這些被訴學生,但從學校得知,他們目前均已畢業離校,有的人已無法聯絡。
誠信是還貸的一大要素
在采訪中,許多大學生認為,誠信是約束還貸的一大要素。
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小徐在2003年辦理了助學貸款,今年畢業的他正努力還貸。他表示,雖然剛工作薪水還不高,但是每個月還幾百塊錢還是可以承受的,況且按照合同還款是理所應當的,畢竟誠信記錄會影響到今后的個人發展。
而一名家境貧寒的大學生則認為個別大學生“違約”確有難處,“故意違約”是極個別的。在就業不順利、家庭又無力支持的情況下,往往會被迫“違約”。
一名同濟大學的學生則認為,大學生“違約”不排除某些客觀原因,“有時候銀行也沒有盡到義務,這些年搬家的人很多,如果銀行依然把還款計劃送到身份證上的地址,自然沒法到達學生手上,我就有類似經歷。因為沒有得到通知而未及時還款,多付了100多塊利息。”
對助學貸款銀行又愛又憂
對于部分學生欠貸不還,銀行又有何回應呢?農行上海分行宣傳部的一位女士表示不接受采訪,“本行保持沉默”。而記者在采訪另一家受理國家助學貸款的銀行時,也沒有得到明確答復。
但是銀行對助學貸款既愛又憂的情結始終存在。一方面,銀行期望通過貫徹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和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為銀行培養潛在客戶。另一方面,國家助學貸款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在那些就業情況不夠理想的學校。
楊浦區法院在接到訴請后,特別提醒大學畢業生及時還款,因為助學貸款還款情況將記入個人信用誠信系統,不良記錄將可能使畢業生在申請房貸、辦理信用卡時遇到麻煩;即使剛工作能力有限無法還款,也應及時與銀行聯系。
本報上海9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