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山區教育的探索者[云南 史德權]
2006-09-12

在貧困的巧家縣海口村,當人們看到兩次從廢墟中建起的貓貓箐小學,看到嶄新的海口苗圃希望小學拔地而起,全村四百多適齡兒童都上學讀書,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考起縣城中學的孩子也越來越多,科學種田的知識得到了推廣,建設新農村看到了希望,大家都無不恭認史老師為發展山區教育功不可沒。
史德權老師,現年42歲,現任巧家縣大寨鎮海口苗圃希望小學校長。1981年史德權老師從高中畢業后回到家鄉海口,當了一名代課教師,他以頑強的毅力通過自學,1994年取得了中專文憑,由于工作努力教學成績優異,1996年轉正,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2004年完成云南師范大學成人函授的全部課程,取得了函授專科學歷。
“人生存在一方,就應該扎根在哪里,改造發展創新造福一方”這是史德權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山區教師的職業信念。史德權從教25年來憑借對黨、對山區人民的教育事業的赤膽忠心,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斷的奮斗著,追求著,奉獻著,為發展地方基礎教育作不懈努力。
一、矢志不移,艱苦創業,發展一方教育
史德權教師第一次走上講臺,那是1981年的秋天,他以一個代課教師的身份來到了海口村貓貓箐小學。一到學校,他愣住了,這哪是什么學校,學生只有3人,教室里沒有黑板,沒有桌子,沒有椅子,他的心涼了,教書的信心動搖了,然而,他并沒有放棄,一切從零開始,貓貓箐小學覆蓋兩個社,600多人口,經了解,是由于貓貓箐小學太偏僻,條件太差,離集鎮約10多里山路,既不通電,也不通水,歷任教師都不安心教學,致使學生在家中放羊,史德權老師走村入戶進行入學動員自己掏錢買來木板,用釘子釘成了臨時書桌,自己掏錢買來水泥動手抹了黑板,號召學生從家中帶來草墩做凳子……史老師的行動和決心感動了兩社的群眾,學生增加到了20多人,由于學校不具備住宿條件,史德權教師只得回到七、八里以外的家中住宿,在嚴寒酷暑中史德權教師用腳丈量著從學校到家的距離,一走就是八年。八年中,貓貓箐小學的教學成績在海口本村都名列前茅。史德權教師人生中最美好的8年,伴隨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向了新的學校,而他自己的雙腳已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8年中貓貓箐小學由一間一貧如洗、破爛不堪的教室變成了兩間能容納三個年級70余人的學校,經歷的辛酸可謂一言難盡。
2002年春,史德權教師從貓貓箐小學調海口村完小任畢業班語文教學,72名小學生參加“小升初”考試,54人被中學錄取,其中被巧家縣一中、玉屏中學、職業中學擇優錄用的有18人,在大寨首次實現了鄉村孩子到城區就讀的愿望,首次實現了0的突破。
就在同時,貓貓箐小學在暴風雨的襲擊下倒塌了,史德權老師又毫不猶豫的主動請求回到了貓貓箐小學,對貓貓箐小學進行了重建,在史德權老師的帶動下,當地群眾捐資捐物,群策群力,重建了三間教室,兩間宿舍。由于史德權老師從貓貓箐調走后聘請的代課教師也辭職了,有了新的教室和宿舍,卻一時無法分配老師,此時史德權教師正在海口小學四年級擔任語文課教學,人生的道路上,史德權老師再一次面臨艱難的抉擇,自己“一師兩校”——早上上完海口的兩節課,立即上貓貓箐小學完成那里的三節課,下午又回到海口上下午的最后一節課。就這樣在泥濘與塵埃,嚴寒與酷暑中往返了一個春秋,沒有多要國家一分報酬。
二、當好排頭兵,教研教改勇創新
2003年巧家縣教育系統實行人事制度改革,史德權教師在全村教師的公選中,就任海口小學校長。家長們緊緊拉住史老師的手,含著眼淚深情的說:“以后我們的孩子怎么辦?你能不能不走?”學生們淚流滿面等待史老師的答復,史老師深情地說:“貓貓箐小學是各位家長的希望,也是我的希望,我會常來看你們的,也會派你們滿意的老師來組織好教學的。”
史德權老師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學理念,帶領全村教師積極教研教改,深入探討教學教法,鼓勵教師大膽創新。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堅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相結合的原則,探索出了結合農村實際教育發展的雛型模式。
以三個正本,11個附件組合而成的《燎原的火炬》一書,提出了學校管理的“1345678”發展思路,即圍繞一個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擬定了“三種制度”(班級操行考評制、學生德能考評制、例會制)。加強“四化”建設(綠化、美化、凈化校園,優化育人環境的校園文化建設)。改革“五環教學方法”(改革舊五環,創新五環)。提倡“六字方針”(自主、探究、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實行學生管理學校,做學校與學習的主人,倡導“自主性十方法”的培養)。實施“七個一”工程(一件精美的制作,一篇理想的作文,一回精彩的亮像,一份滿意的答卷,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次成功的主人)。創新“八給”原則(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答;給學生一份權力,讓他們自己去主宰;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發揮;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把握;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解決)。以實施“云嶺先峰”工程為契機,探索新時期山區農村少先隊工作改革的出路,強化少先隊工作在教育教學中的模范先鋒作用。以“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在農村小學建立學生會,由少先隊兼管學生會工作,形成學生會、少先隊兩個職能部門參予學校管理,讓少先隊干部兼任學生會干部,實現少先隊抓組織建設,學生會抓學校外部管理,強化精神文明與思想道德建設。
大膽的嘗試,勇躍的改革,拉開了全鎮教研教改的序幕,給新時期農村少先隊工作的改革,山區素質教育的探索打開了局面,提供了可研性材料。
三、發揚“苗圃”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在巧家縣實施“兩基”攻堅工作,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基本建設的關鍵時刻,苗圃工程給山區教育帶來了希望。
2005年8月海口苗圃希望小學破土動工,史德權老師在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從校址選定、土地調整、農戶搬遷、監督工程質量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個人得到的卻是委屈、指責,甚至是漫罵。看著寬敞明亮拔地而起的教學大樓,他笑了,忘記了委屈、傷痛、指責和漫罵。
教育要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要為農業生產培養科技人才,把學校辦成農民滿意的學校。本著教育服務“三農”的原則,史老師在忙于探索教育改革,忙于學校修建的同時,積極支持計劃生育工作,他率先做了節育手術,以身示范,向廣大村民宣傳計劃生育有關政策,解除村民們的疑惑。為了增加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史德權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動員親朋好友,種植返季節蔬菜,從而帶動了周圍群眾科學種田,共同致富奔小康。
史德權老師與他的同事們團結協作,充分利用“兩免一補”資金,科學管理,統籌安排,建立了一系列食堂管理制度,鞏固了23年之久的云南省“半寄制”食堂,用國家撥給100人的名額,讓140多人到食堂開了伙,使邊遠入校的孩子們不再吃家中帶來的冷飯。對此,村民們非常滿意。
史德權老師是廣大教師中的一員,他所做出的成績,得到了家長、校長、鎮長,市教育局副局長的高度評價。他正在為爭取海口苗圃希望小學的硬件設施(電腦、信息、體育設施、教學儀器、教學圖書等)而努力,進一步爭取上級投入,為海口教育的發展思考著,為當地社會、經濟、教育的發展、探索著新的思路。

 

              云南省巧家縣大寨鎮中心學校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