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山東 于桂蘭]
2006-09-12
于桂蘭,中共黨員,即墨市靈山海爾希望小學校長。她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工作業績,得到上級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其個人曾多次被評為青島市、即墨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和先進個人,先后獲得青島市優秀教師、青島市優秀輔導員、即墨市教學能手、即墨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十余項榮譽稱號;多次出席即墨市黨代會,曾兩次作為即墨市唯一的一所農村小學的代表,于桂蘭在全市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表彰大會上作典型發言,一次在青島市少先隊經驗交流會上發言;她撰寫的論文《農村學校管理與家長學校》獲全國校長論壇論文邀請賽一等獎。《即墨日報》、《即墨教育報》以《青春無悔寫華彰》為題報道過她的事跡。
——以制度規范學校管理。
于桂蘭認為:學校的制度建設、貫徹執行和規范管理是保證學校長足發展的靈魂與基石。基于這種認識,她成立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工作小組,狠抓教學常規的管理、課程改革深入、創新意識的培養。他們先后制定、臺了《師德考核方案》、《班級管理目標與考核細則》、《教師量化考核標準》、《領導聽課、查課制度》等30多個規章制度,使學校工作步入了明細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學校穩健的發展離不開決策的民主,于桂蘭在創建和諧校園方面下足了工夫。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學校各項管理制度、教師福利等方面的重要舉措,都由學校領導班子統一研究提出方案,再讓全體教師討論,在廣泛征求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最終方案并加以落實。一項合理的制度能推動學校的全速發展,然而合理化制度的出臺又蘊涵著校長的幾多心血。在規范學校管理加強制度化建設的過程中,為了制定一份適合于本校實際《教師量化考核標準》,于桂蘭多次召開領導班子會議反復討論研究,初稿出來后先后五次召開教代會征求教師們的意見,反復修改,有時教師們的意見產生分歧,她親自找到教師面對面地征求意見,探討更好的評價標準。這種務實、民主的工作作風深受教師們的好評。對于評先選優、職稱晉升等教師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也都實行“陽光”操作。
——以創新提高辦學質量。
社會的發展向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桂蘭認為:農村小學教育的落后現象,開拓思路、力求創新是解決弊端、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經之路。由此制定了系統的教科研工作制度,組建了學校完善的教科研隊伍,喊出了“向科研要質量”的口號。
隨著教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靈山海爾希望小學的辦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曾連續六年名列全鎮小學第一名,在全市組織的小學年級學科抽考中,靈山海爾希望小學有幾個年級的成績甚至超過城區小學,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
當然,這一成績是來之不易的,于桂蘭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2002年,為迎接全市統一考試,她親自靠上抓教學。就在考前一個月,她的婆婆患了重病,急需身邊有人照顧,一邊是學校和孩子,一邊自己的親人在病中,應該把精力放在哪方面呢?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她決定留在學校陪伴孩子。為此,村里的群眾一度對她產生誤解,議論她是不孝的兒媳婦,丈夫也抱怨她對婆婆缺乏愛心,她既感到委屈,又感到確實對不住病重的婆婆,可她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就在那一年,學校有兩個年級的教學成績領先于城區小學,轟動了整個靈山鎮社會各個層面。
在注重教學成績的同時,于桂蘭重視少先隊員的全面發展,從2000年開始,她便指導學校少先隊組建了社區雛鷹服務崗,確立了“走進社區、了解社區、服務社區、提高素質”的工作方向。通過自主管理,自主實踐,強化陣地等步驟為隊員搭建成長的平臺。2003年11月,青島市農村社區少先隊建設現場觀摩會在靈山海爾希望小學舉行。
——以愛心鑄就領導本色。
于桂蘭認為: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是熱愛。她躬身實踐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熱愛。靈山海爾希望小學的前身是靈山鎮中心小學,當時學校的危房多,師生多、安全隱患大,她對此憂心如焚,一到下雨天,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夜晚,她都要到學校查看房屋。2002年夏天的一個雨夜,雨嘩嘩的下著、風搖著白楊呼呼作響,學校值班老師忽然發現有個黑影伴隨著搖曳的手電光在疏通水溝,原來是于校長!這件事對全校老師觸動很大。教師們私下說:自己在校值班都不一定出來查看房屋安全問題,沒想到于校長競能半夜從家趕到學校查看危房,作為一名女校長,這真是太不簡單了!2003年11月的一天下午,她騎自行車參加校長會議,路上為避讓在公路上勞動的村民摔倒,右腳踝受傷,無法行走。醫生建議她在家休息,但她第二天就堅持到校工作,一直堅持了一個多月,全校師生無不為之感動。2004年春天,靈山海爾希望小學剛建成,學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為了便于工作,于桂蘭租了一處離校較近的房子。當時租的房子較舊,需要修葺,但為了學校工作,她從來不請假,有時星期天都放下家里的事到學校工作,有的教師建議她利用星期天時間找幾個老師幫著把租的房子修葺一下,都被她婉言謝絕了。于桂蘭有著許多許多象這樣令人感動的“小事”,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塑造出一個新時代鮮亮、魅力的人生。
她關心教師。她認為:教育的最終實現者是全體教師。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她都兼顧教師的切身利益,時時處處為教師著想。自98年任校長以來,她便做出了兩項不成文的規定:一是老師們有生病在家,只要超過三天,她都要帶領有關人員前去看望,雖然學校經濟困難,帶的東西再少仍然會溫暖著老師們的心;二是老教師退休,她都設宴為老教師送行,贈送紀念品。一年冬天,一位住校的年輕教師半夜發燒,她接到電話后馬上從家趕到學校,送教師到醫院就診,并一直守護在其身邊打點滴,等把這位教師領回自己家時已是凌晨2點。
她熱愛學生,對學生傾注了無盡的愛。從踏上領導崗位那天起,她每月都要從工資中拿出200元來幫助那些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到目前為止,已累計為貧困學生捐款近1萬6千多元。為了更多的經濟困難學生安心學習,她經常外出“化緣”,每年募捐都在萬元左右,別看錢不多,但對于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卻是一筆可觀的費用。任職以來,她個人資助貧困生80余人,通過募捐資助貧困生300余人。通過她的努力,學校片內適齡兒童和入學率達100%,多年來曾未有一名學生流失。這里不得不提及2002年4月感人的一幕:學校中有一名四年級的學生父親去世,云南籍的母親在處理完喪事后扔下130元錢獨自一人回云南去了,該生沒有任何親戚,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孤兒,他母親離開的那天他便開始過起了流浪的生活。于桂蘭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組織教師分頭找到這名學生,把他領回家,給他做飯,洗衣服,當起了臨時的媽媽。老師們問她下一步怎么辦,她很堅決地回答:不管怎么辦,就是不能讓孩子輟學,讓孩子無依無靠。于是她率先為該生捐款600元,并發動全校學生為該同學捐款,鼓勵同學們與他交朋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此同時,于校長開始了奔波的歷程:找教委,找政府,找民政機關……終于從云南找到了他的母親,讓孩子重新回到了母親身邊。孩子在跟母親回云南前再次回到學校,于校長鼓勵他認真學習,好好做人,并向他保證:全校長師生為他捐的款,學校會定期向云南寄出。臨出校門時,這名十歲的孩子突然轉回身來跑到于校長身邊“撲通”一聲跪下含著眼淚給于校長嗑了一個響頭,口中反復喃喃地說:“于校長謝謝您,于校長謝謝您……”在場的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感動地流下眼淚。是的,孩子不會過多地表白,但這一舉動,這一聲“謝謝”,確是發自孩子內心的,是出于對于桂蘭真誠愛心的感動。
——以雄心謀求學校發展
靈山海爾希望小學的建立與于桂蘭校長息息相關。只要學校建設的工地存在一天,于桂蘭就要為此早晚的忙活一天……其中的艱辛自不必說。新校建成后,在校園道路建設、綠化美化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她經常與全校師生一起參加勞動。學校挖排水溝,缺少工具,于校長親自回家拿鎬頭,作為男同志這樣做沒什么,但作為女同志,尤其是校長扛著鎬頭一路到學校,確實不簡單。在新校的建設過程中,全校師生都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的,務項工作進展順利,這與于桂蘭的帶頭作用有直接關系。2004年海爾希望小學落成,全校長師生喜遷新校,終于擺脫了老校房屋緊張、危房四處的困境件。海爾希望小學一期投資130萬元。在她的努力下,又爭取二期投資60余萬元,三期投資80余萬元。可以說,靈山海爾希望小學成長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她的心血。目前,靈山海爾希望小學的硬件建設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她又謀劃著在配套設施和學校管理上再創新高,把靈山海爾希望小學辦成即墨市一流的鄉鎮小學。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于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也是于桂蘭校長奮斗在教育戰線上的座右銘。20多年風雨滄桑,她依然癡心不變。她始終站在教育這一塊精神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個甜美的夢,譜寫著一曲卓越的人生樂章。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