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希望種子的辛勤園丁
——新疆喀什疏勒縣洋大曼鄉賽沙木巴扎希望小學校長買買提明·木太力甫先進事跡
新疆喀什疏勒縣洋大曼鄉賽沙木巴扎希望小學位于疏勒縣城南16公里處311省道邊。全校面積為10250平方米、有32名教職工、17個班、580名學生。學校設有黨支部,有8名黨員。教職工中21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8名具有小學高級職稱、13名具有小學一級職稱,11名具有小學二級職稱。2001年該校與疏勒縣駐地部隊南疆軍區政治部建立“雙擁”共建單位,同年被新疆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命名為希望小學。
買買提明·木太力甫,男,維吾爾族,36歲,中共黨員,本科文化程度,于1988年參加工作,被分配到疏勒縣洋大曼鄉賽沙木巴扎希望小學任教。現任該校校長。該同志始終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積極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努力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頭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投入教育事業,模范履行職責,身先士卒并帶領教師積極投入教研,不辱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辛勤耕耘,積極進取,為推動邊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顯著成效。
一、以師德為準則,身體力行、為人師表。
教師工作,教書育人,平凡而又偉大。在學生眼里,老師“不會錯”,“一切”
二、全力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中心。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為此、他從教近20年以來,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講臺,每周上8-10節政治課和思想品德課,針對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他始終本著“面向全體、兼顧兩頭、偏愛后進生”的原則,大力開展幫教活動和學先進、敢先進、超先進活動,積極鼓舞學生努力學習敢于提問,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他在教學工作中不擔自己能這樣做,而且還要求全校教師這樣做,與教師進行座談,相互交流教學經驗,不斷完善學校教學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全校教學質量。同時,大力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課堂教學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體育、寫作、朗誦、畫畫、知識競賽等,使其作為第一課堂的輔助。辦好第二課堂體育組,培養出了一個個德體兼備的小人才。
買買提明·木太力甫同志于1999年9月經縣教育局任命為校長。走上領導崗位的他,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站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堅持課堂工作,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首先嚴格貫徹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定,還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和公約,以制度約束師生行為,增強師生組織觀念,強化廣大教職工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校長他能夠做到要求他人的自己先做,以科學、民主、規范的工作方法,確保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其次,為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從教學管理入手,有效地對課堂進行全面管理。自2000年對全校11種課目全面實施目標管理,建立說課、聽課、評課制度,堅持一貫到底。從2002年開始在一年級上漢語課,為學生早日掌握漢語創造條件。同時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為進一步適應素質教育需求,近年來他為提高全校教師專業水平,鼓舞教師加強業務學習,大力支持6名教師在高等院校脫產進修和在職自學,使其提高文化程度和漢語水平創造了條件。在縣教育局和鄉黨委、鄉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06年2月該校設置住校“雙語”學前班,為今后小學數學直接用漢語授課打了下了基礎,成為全縣唯一設置住校“雙語”學前班的小學,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好評。
三、堅持依法治教,努力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
買買提明·木太力甫同志在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學習貫徹國家“教育法”、“教師法”、“九年義務教育法”等,努力提高自身和廣大師生的法制觀念,為依法治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他組織全校教職工做好學生家庭檔案的建立,整理工作,對學齡兒童進行全面模底,使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 100%,鞏固率達到99.8%,年鞏固率達到99%,畢業率達到100%,少年兒童小學教育普及率達到100%。1998年以來針對全校80多名困難生,無依靠學生和思想不堅定的學生,自己帶頭座談,走訪了解其家庭情況,帶頭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有一次,他聽說六年級的一名女學生在辦理轉學手續后不到新的學校上學,準備進城當保姆,立即趕到學生家,勸說家長,讓孩子回校上學。針對農村貧窮落后,個別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嚴重等實際問題,做好宣傳教育的同時,通過爭取希望工程支援,師生集資幫困等方法,盡量為他們排優解難,保證繼續讀書升學。六年來全校財政和教師為希望工程捐款近一萬元。因抓緊抓好國家九年教育小學教育普及工作,該校于2000年順利通過自在區和國家“兩基”教育檢查驗收,受到縣委,縣人民政府的表彰獎勵。買買提明·木太力甫同志被評為“兩基”工作先進校長。
四、以部隊共建“希望小學”為契機,大力改善教學條件。
1998年買買提明·木太力甫同志被任命為校長時,該校財務基礎薄弱,教學條件差,教學設備缺,無收入來源。在這種困難環境面前,他決不氣餒,就如何改變校容校貌、晝夜難眼,反復調研,終于理出“一靠自己,二靠共建,三靠政府”的工作思路。一是、動員廣大教職工就如何改善校容校貌進行主題討論,座談,動員師生理所能及的為學校面容的改善做出努力。他沒有動員師生為學校建設捐款捐物,而要求師生愛護現有設備和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不能因環境差就自抱自棄,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二是、始終保持與“雙擁”共建部隊的聯系,主動走訪部隊,與部隊領導座談,請他們到學校視察指導。在他的努力下,2001年南疆軍區政治部先后為該校投入10萬余元新建三間教室,捐送價值5萬多元的教學設施,為全校20多名貧困學生每年無償提供援助3000余元,為其安心上學創造良好條件。三是為使該校教學質量與現代化建設需要相適應,他多次找領導,打報告,爭取縣教育部門和鄉黨委、人民政府的支持,解決小學電子化教學設備,使學校硬件和軟件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當前全校教學條件已達標,舊有校舍煥然一新,硬化、美化后的校園少了塵土,多了花草,整個學校彌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