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灑彝山熱土、譜寫育人之花
——記大姚縣曇華希望小學普琴慧老師
題記:在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山中,生活著一群勤勞而又樸實的彝族人民,他們曾經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極為燦爛的彝族文化,但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由于交通、區域、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他們一度走在了社會發展的后頭,經濟的發展靠教育,他們極其需要一批現代文明的傳播者——教育工作者。
咪依魯的故鄉—曇華,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邊遠貧困山區,全鄉只有7000多人,彝族占87.6%,全鄉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人煙稀少,人口密度僅40人/平方公里,這里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后,生存條件極差,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人們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是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落后的經濟嚴重制約了教育的發展,使得這里的教育工作步履維艱。
1992年9月,一位家住壩區,年僅20歲的女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楚雄民族師范學校,分配到遠離家鄉70多公里大姚縣曇華希望小學開始了她的教育工作,14年來,從外地來的教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她卻扎根貧困山區,立志為山區教育事業貢獻一切為曇華山鄉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著、辛勤地耕耘著。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始終以一個合格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師德高尚、愛崗敬業、進取奉獻、成績驕人”,這就是當地群眾給予她的客觀而又公平的評價,也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為此也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好評,學生的愛戴,家長的歡迎。她,就是大姚縣曇華希望小學、小學高級教師普琴慧老師.
一、愛生如子,真情感化
認識她的人都會這樣說:“普老師從不對學生發火,她對學生真好”。是的,在她14年的教育生涯中,她關心、熱愛每一位學生,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超過自己的女兒。曾記得有一次年幼的女兒盯著一樣玩具想讓她買,但她卻虎著臉說:“媽媽沒錢,以后再給你買”。然而學生生病時,她會毫不猶豫的拿出自己的錢帶學生到衛生院治療,學生沒飯菜票時,她就把他們帶回家和自己同吃。她還經常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一些錢來為貧困學生交書雜費,購買學習用品。讓人難以忘懷的是,1999年的一天晚上,年幼的女兒感冒發高燒,正需要媽媽的照顧,但當她聽說班上的學生李翠枝患了“風疹”,普老師立即毫不猶豫地把生病的女兒丟給年邁的父母看護,自己連夜把學生送到醫院治療,天亮了,看著媽媽疲憊的身影,懂事的女兒原諒了她。由于老師發現得早,治療得及時,李翠枝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李翠枝的父母得知自己孩子生病后趕到了學校,并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地責怪、辱罵起普老師,說這種病不能吃藥,不能打針,只能用農村的土方治療,如果孩子有什么三長兩短,一切都要由普老師負責。聽著學生家長粗暴的言語和對教師的不理解,普老師強忍心中的委屈,耐心的給他們解釋,但是其父母不顧普老師的勸說、挽留,堅決把孩子帶回家治療。沒過幾天,傳來消息說李翠枝快要死了,此時,普老師急得坐立不安,馬上請學校同事和她一起,打著手電,冒著細雨,連夜步行二十多公里來到李翠枝家。她從村民口中了解到,所謂的“土方”就是殺雞敬神,搞封建迷信活動。聽了這些,普老師氣得大叫“你們真是太愚昧,太無知了”??粗傺僖幌⒌睦畲渲?,普老師想,如果不趕快醫院接受治療,后果真是可怕。于是,她苦口婆心地勸說其父母不能再相信迷信,必須馬上送醫院搶救。在她和同事的輪番勸說下,學生家長終于同意送孩子上醫院。在村民的幫助下,李翠枝當夜就被送到鄉衛生院進行搶救治療,兩天后,孩子終于轉危為安。李翠枝的母親眼含淚花緊緊地握著普老師的雙手,哽咽著說:“普老師,當初錯怪你了,真對不起,要是沒有你,我的孩子早沒命了”。普老師的真情終于贏得到了家長的理解、支持。她就是這樣,沒有豪言壯語,只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最純樸的真情感化了一位又一位家長,救治了若干像李翠枝一樣的學生。
普老師充分利用每周的晨會和主題班會教育學生,她結合自己班級體的特點,把思想道德建設和德育工作作為班級工作的工作重點,理論聯系實際,總是教育學生要不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她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激發學生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讓學生體驗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真正做到了“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素質教育確實落到實處。
二、潛心鉆研教藝,結出累累碩果
工作14年來,她一直深深地愛著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積極主動進行家訪與家長聯系溝通,。這正是她成為一個成功班主任的“法寶”,貧困山區的班主任尤其難當,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流失嚴重;原因之二是得經常為學生支付書雜費、醫藥費及伙食費等。而她卻知難而上,主動承擔班主任工作,通過家訪她能找準學生流失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家長思想落后,愚昧無知,不愿供孩子上學,她就用生活中一些比較實際的事例說服他們;如果是家庭困難供不起,她就積極想辦法給學生找救助,為貧困學生解決書雜費和生活問題:
如果是學生不愿上學,她就耐心細致地給學生做思想工作,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耐心講解讀書的重要意義。其次,她還身先士卒,為人師表,從要求學生的坐姿開始,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對學生加以規范。要求學生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持之以恒。另外,普老師特別尊重和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關系。正因如此,她在學生、家長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學生、家長為了表達對普老師的愛戴和尊敬之情,常常拎一些家里的土特產如核桃、雞蛋、水果來給她,但她從未免費收過一次,并對家長們說:“家里困難把它賣了供孩子讀書”,情非得與,她總是付給學生家長超出市場的價格,對那些貧困學生,她經??犊饽屹Y助他們。她的所作所為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信任,她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從未流失過學生,鞏固率都是100%,她還連續3年獲全縣“優秀班主任”的光榮稱號,8年榮獲鄉級優秀班主任。
在數學教學工作中,她努力上好每一節課。課前,她認真鉆研教材、教學用書,學習課程標準,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同時分析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上課時認真講課,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課堂上,有意識地通過生活實例、活動、游戲等引入知識點,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且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操作、實踐、體驗、討論等方法,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自感知知識的生成。為了使自己能盡快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她在教學之余,積極學習新教育理念,主動參與新課程改革,了解當今教育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和教研組的老師共同探討,在新教育理念下,她深深體會到了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積極進行探究學習的重要性。因而,她自覺地把游戲和一些有趣的數學活動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完全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爭論、相互求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為了不斷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與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每年都積極爭取參加縣鄉課堂教學講賽,曾獲縣一等獎兩次、二等獎兩次,鄉一等獎三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普琴慧老師的辛勤耕耘獲得了累累的碩果:1993年—1999年她連續六年榮獲大姚縣曇華鄉人民政府頒發的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999年她所上的科目在全縣教育質量監控檢測中榮獲山區片28所學校36個教學班第一名;2001年她榮獲大姚縣山區數學教學第一名;2000年—2003年她又連續3年獲得曇華鄉人民政府頒發的教育教學質量一等獎;2004年和2005年均獲“曇華鄉優秀教育工作者”光榮稱號。
三、災害無情,教師有情
大姚曇華人民在2003年連續遭受了兩次自然災害,“7.21”、“10.16”兩次強烈地震,震毀了曇華希望小學的校園,昔日美麗的校園面目全非?!?SPAN lang=EN-US>7.21”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她丟下年邁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女兒,急忙從同樣遭受地震災害的老家趕回學校,和全校教師一起投身到抗震救災工作中,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有時冒著傾盆大雨,背運小磚、石頭,為學生搭起了二十多頂帳篷,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冒著危險搶救學校財物,清除校園內的廢渣殘磚。開學后,她認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學生勇敢地和自然災害作斗爭,并向學生傳授防震的有關知識?!?SPAN lang=EN-US>10.16”地震發生的當時,普老師正在臨時搭建的教室里輔導學生自習,只聽“轟隆”一聲響,普老師馬上意識到又地震了,“別驚慌,不要亂”,這句話剛出口,一塊重約三公斤的混泥土從臨時教室的側墻上掉下來,重重地砸在她的右肩上,她忍著劇痛,把學生全部迅速轉移到安全的地方,這時她才發現,衣服已被鮮血染紅了??拐鹁葹墓ぷ魇瞧D辛的,是長期復雜的,特別是學校教師,時時刻刻要呵護那些幼小的身影,但是普老師沒有退縮,在困難中廢寢忘食的工作,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她始終和師生們在一起,精心呵護著每一個學生,處處體現出了她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的高尚品質,時常鼓勵學生“化悲痛為力量”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沒有流失一個學生,也沒有使一個學生受到傷害,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還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育人成果。同年被縣教育局評為“敢于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先進者”稱號。
如今,在貧困山區辛勤耕耘了十四個春秋的普琴慧老師,在榮譽面前沒有絲毫的自滿,對山區教育事業還是那么執著,那么一絲不茍,由于她的突出表現,多少次,本可以調回壩區任教的她出于對山區人民的熱愛、對山區教育事業的執著,她毅然留了下來,留在了那個被人們稱為“最寒冷的、最貧困的”曇華山。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一想到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想到彝山人民的貧窮生活,普老師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情就猶如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渾身都充滿著力量?!皼]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地為彝山教育事業譜寫更加絢麗的篇章,更好地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這是她一如既往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