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山鄉的教育
——記云南省武定縣插甸鄉中心小學教導主任盛高福
“居三尺講臺懷五洲壯志育四有新人默默無聞奉獻青春,傳知識本領教做人準則為學子成才循循善誘甘為人梯”,“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這是武定縣插甸鄉中心小學教導主任盛高福老師用來勉勵自己的警句,也是他從教二十幾年的真實寫照,從教二十多年來,盛老師憑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扎根邊遠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崗位上。二十年來,他默默無聞把愛心獻給了山里的孩子,無論是工作地點的變遷,還是教學任務的變化,或是職務的升遷,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中,志存高遠,嚴謹篤教,勤奮進取,恪盡職守,嚴謹治學,規范管理,為人師表,得到學校師生,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走進大山 為了孩子
1986年2月,懷著對教育的深深熱愛,盛高福來到了離家一百多公里的武定縣東坡鄉羅務卡小學任教,剛到學校,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荒涼的景色:一片荒涼的紅土地,一幢年久失修的土木結構樓房,樓上是師生宿舍,樓下是學生教室,沒有電,大家卻在煤油燈下備課改本,特別是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盛老師沒有氣餒,望著一個個渴求知識的山里娃,他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改變大山貧窮落后的基礎工作—教育事業中,在教學中,他大膽嘗試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經過一年的辛勤耕耘,所教三年級的語文總平89.6分,數學總平86.5分.分別名列全鄉十八個班的第3名和第4名,實現了他的鳳愿,“走進大山,為了孩子”。
面對困難 知難而上
1997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盛高福老師從邊遠貧困的山區鄉東坡小學調到插甸鄉小學工作,踏入冷涼、山區面積大的插甸鄉這塊熱土地,盛老師又把整個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在插甸鄉最邊遠的山區村完小樂茂河小學任教的幾年中,面對學校教學質量一直落后的現狀,他沒有悲觀失望,反而更加努力,積極探索提高本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路子。在他的努力和領導的支持下,兩年后,當時他所接手的班級,在六年級的統考中,由原來的總平15.4提高到68.5,名次由原來的全鄉同類地區到數第二躍居順數第二。由于盛高福老師對教育教學工作嚴謹、細致的作風,贏得了領導的信任,教職工的欽佩,學生的信賴,于2003年8月被縣教育局任命為武定縣希望小學(即插甸鄉中心小學)教導主任職務。面對插甸鄉小學點多面廣、地區差異、教學質量長期處于低谷的現狀,盛高福于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的管理者,他深深知道,要改變這種現狀,要提高教學質量談何容易。但他認為既然領導信任,哪怕有多大困難也要把工作做好,因此,他在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盛老師認為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首先還得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變領導型、模式型為學習型和業務型。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根本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個領導,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學生,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工作中他提倡領導必須要研究教學,只有了解教學、研究教學,才能指導教學、開展好工作,才能改變插甸鄉小學質量滯后的現狀。為此,他經常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教師、深入學生,采取“一聽、二看、三訪、四查、五研”的督導方式,及時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完善新措施、認真抓落實。他說到做到,時時以 “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為宗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做到服務意識有轉變,服務質量有提高,管理方法有創新,努力開創插甸鄉小學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以身作則 求真務實
盛高福老師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殫精竭慮,傾注了滿腔熱情,切實加強了教學工作的管理。堅持做到五個到位:一是管理常規到位。他十分注重“備、上、批、輔、測、研”六個教學環節中過程的管理,要求較高,抓得扎實。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他都嚴格要求,一視同仁,教師能做到的,他自己也首先做到。幾年來,盛老師無論是搞班級管理還是抓全鄉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做到抓教風促學風,抓班風促校風,真正抓出成效,充分得到師生、家長和領導們的一致好評。二是工作要求到位。他博采眾長,勇于繼承創新,大膽嘗試,狠抓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全鄉的教育教學質量。盛老師在教學管理中一直堅持這樣一個標準:作為教師,要在精神上讓學生感悟,在學識上讓學生欽佩,在教學方法上讓學生喜歡。三是關心學生到位。我們經常說:“老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只有多關心學生,把自己的休息時間分分秒秒都融進了對學生無私博大的關愛之中,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校的溫馨、老師的母愛,從不學到想學,從無知到懂事。作為盛老師也是這樣做的,他非常關注學生的心理、思想健康狀況,經常尋求機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和思想品德教育,對一些劣跡斑斑的學生和班級,盛老師從來不放棄,不歧視,堅持每天都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及時表揚,在學習上對其降低要求,使其經常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真正體會到被關愛的幸福,同時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有意識地指導他們參加一些班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他們關心集體、愛護集體的意識,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間斷的耐心幫助教育和培養,他們都把盛老師當作前進路上的指路人,學習上的知心人。無形中學生成績得到提高,學校聲望得到攀升。四是科研落實到位。盛老師能結合學校教學工作實際,制定教育科研工作計劃,認真組織校本教研活動,如教學示范課、課題研究、復習研討、新課程教材培訓、遠教管理與使用等。通過活動的開展,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教師狠抓教學質量的意識,教師素質明顯提高,教育觀念得到更新,教學方法進一步改進,教育質量逐步提升,真正達到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五是帶頭上課到位。在搞好教學管理的同時,盛老師也決不放棄自己所教科目的質量,若有下村或出差誤了教學時間,等到回來也要把課補上。在教學過程中,他積極進取,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業余時間,虛心求教,努力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改進教法,探索實踐。幾年來,盛高福老師一直是學生心目中值得信賴的仁師,群眾欽佩的辛勤園丁,領導贊賞的業務骨干。六是卷子保障到位。在學校經費困難的情況下,盛老師想方設法,積極爭取籌措部分資金為學生制作各科檢測試卷,盡力為學生解除由于家庭困難而無力征訂的后顧之憂,這樣學生能安心學習,老師也能及時對學生間段性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有利于了解學生、分析學生、輔導學生,便于對癥下藥,采取補救措施。
任勞任怨 一絲不茍
盛高福老師從教21年以來,他憑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山區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始終把教書和育人融為一體。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遵紀守法,甘當人民的儒子牛,時時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身邊的人,積極帶頭完成各級領導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他為了山區的教育,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使山區的孩子成才,他嘔心瀝血,付出了很多,平時基本上沒有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多半是下村深入學校、課堂進行調查研究,協助學校領導抓好全鄉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每當家人與他爭執起照管孩子的問題時,他總是愧疚一笑,說:“不要緊,搞好工作是前提,我一定會抽出時間來照管的”。
恪盡職守 執著進取
作為教導主任,盛老師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職責。為了提高全鄉小學的教學質量,他提倡“一線工作法”,即:問題在一線發現,困難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總結,典型在一線推廣,任務在一線落實。不論教導工作有多繁重,一是他承擔了一門統考科目的教學,與教育教學工作“零距離”接觸,把握工作的主動權與決策發言權;二是開展調查研究,他不辭辛苦,經常早出晚歸,盡量抽出時間深入到全鄉24個校點聽課、評課,與師生座談,了解教情、學情,指導和督促教學工作,共同研究和探討如何提高全鄉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與對策;三是進行全程指導,對學生的學習常規、教師備課、落實較案情況、課堂教學過程、作業量、試題難度等定期不定期地檢查,重心下移,指導前移,提高效率。
一分付出 一分收獲
經過幾年的努力奮斗,插甸鄉小學的教學質量終于甩掉了長年落后的帽子,04學年已從以往多年的全縣倒數名次,躍居全縣的6/15名,今天能有這樣一片藍天,應該有有盛老師的一份功勞,也離不開全體教職工的辛勤努力,可以說今天盛老師那一幕幕、一樁樁精益求精、令人敬佩不已事跡時時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幾年來,他所在的武定縣希望小學先后被評為州級“文明學校”、“二級一等示范小學”;2004年6月被共青團云南省委,省少工委授予“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踐示范基地”;也獲得了全國“模范希望小學”榮譽稱號。至于他自己也獲得過很多獎項和榮譽稱號:于1989年獲楚雄州“優秀輔導員”稱號;1993年、1996年分別獲楚雄州學生競賽輔導教師二等獎和三等獎;同時先后5次獲縣“教學成果獎”,3次分別獲縣“青年教師進步獎”、“先進個人獎”和“小學數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賽講三等獎”。但他總是把榮譽珍藏在心里,作為自己不斷奮發創新的動力,永遠就是謙虛地、努力地、默默地工作。
盛高福同志作為一名教師,一位共產黨員,一名學校的中層管理干部,他是開拓創新的先鋒,揮灑愛心的使者,拼搏奮進的楷模,他把滿腔的心血傾注在教書育人這塊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