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苦奉獻 丹心一片育英才
——記安徽省舒城縣柏林鄉(xiāng)德仁希望小學校長楊紅霞同志
楊紅霞同志,女,現(xiàn)年三十六歲,是安徽省舒城縣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舒城縣科協(xié)委員,六安市一屆團代表,現(xiàn)任舒城縣柏林鄉(xiāng)德仁希望小學校長。近二十年的從教生涯,她默默奉獻、不計名利,把平凡樸實的行動、博大無私的師愛化作絲絲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以獻身家鄉(xiāng)教育的一泓深情,致力家鄉(xiāng)教育發(fā)展的一腔熱血,為舒城教育豎起了一座無字的豐碑。
似春雨隨風入夜,育幼苗于無聲中。近二十年來,楊紅霞同志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汗水繪就了一幅幅感人的愛生畫面。1989年9月,帶著初為人師的喜悅,楊老師來到舒城縣西北角最貧困的邊遠鄉(xiāng)村柏林鄉(xiāng)汪廟小學任教。當她一路顛簸,滿身灰塵地踏上這片黃土地時,展現(xiàn)在她眼前的是幾間破舊的茅草房,沒有操場和圍墻;一大群衣著破爛的孩子,拖著鼻涕赤著腳,用膽怯而好奇的眼神迎接著她。盡管與想象中美麗的校園相差太遠,但年輕的她沒有怨言。滿懷激情的楊老師接受了兩個年級的語文課、全校音樂課,兼任兩班班主任,同時擔任學校大隊輔導員,周課時達30節(jié)。走馬上任的她信心百倍,整天像個陀螺似的輾轉(zhuǎn)于教室和教室之間。一星期下來,她的嗓子全啞了,嘴角起滿了水泡,繁重的工作使她深切體會到當一名農(nóng)村教師的艱辛。為了成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她付出了大量的時間:鄉(xiāng)村的夜晚經(jīng)常停電,一盞昏黃的油燈伴她度過無數(shù)不眠之夜。夏夜,屋里熱得像個蒸籠,到處都是蚊蟲,由于經(jīng)常熬夜,她的雙眼又紅又腫,腿腳被叮咬得發(fā)炎潰爛,全身起滿了熱疹,那滋味真是難受。但只要她一踏上講臺,看到孩子們高高舉起的小手交織成一片美麗的“樹林”,她青春的愁緒一掃而光;學校沒錢購置音樂器材,她把自己的口琴、笛子帶進課堂;為開展課外活動,她自己編排舞蹈、童話劇,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站在學生們中間,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臉輝映成一片動人的風景,腰酸背痛的她忘卻了身心的疲憊。1991年9月,楊老師調(diào)入柏林鄉(xiāng)蔡店小學,授學前班所有的課程,兼任班主任。全班五六十名學生,均為五六歲的農(nóng)村孩子,楊校長至今還記得給這些淘氣的孩子上第一節(jié)課的情景:上課鈴響了好久,教室里仍是亂哄哄的一片,五十多個孩子擠在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教室里,他們有的橫騎在板凳上,有的爬上了課桌,還有幾個在課桌底下打滾,其中一個小男孩竟光著屁股大哭,原來不知哪個調(diào)皮的孩子脫下了他的短褲。見到這幅場景,楊老師真是哭笑不得;面對著這樣一群孩子,她竭力告誡自己:要耐心、細心,還要付出全部的愛心。因為都是農(nóng)村孩子,在家散漫慣了,他們上課不守紀律,隨便說話;下課愛吃零食,亂扔果皮紙屑,甚至隨地大小便。對此,楊老師除了在課堂上一遍遍教他們注意衛(wèi)生、遵守紀律外,還經(jīng)常把要大小便的孩子領到廁所,堂堂課如此,天天如此,直到他們養(yǎng)成了良好習慣為止。平時,孩子們衣服扣子掉了,口袋裂了,楊老師拿出針線替他們釘上,補上;學生不小心擦破皮,劃破了手,她拿出“創(chuàng)可貼”給他們治治小傷;夏日,五十多人擠在教室里又悶又熱,她端來了涼水,替他們擦汗;冬天,遇上下雨雪,她常常是牽著、抱著或背著孩子們送他們回家……這樣的瑣事,楊老師做了不計其數(shù)。拳拳之心,慈母之愛,深深溫暖著家長們的心。婷婷同學是個身有殘疾的孩子,不愛說話,右手右腳嚴重萎縮變形。孩子的母親將孩子送到附近好幾個學校想隨班就讀,可沒有哪個學校的老師肯接收她。母親是含著淚把孩子送到楊老師班的,看到別的小朋友輕輕松松的寫字,這個要強的孩子只能躲在一邊悄悄落淚。楊老師便親切地鼓勵她:有的孩子沒有手,用腳都能寫出字,何況你還有手呢?可楊老師也知道,那是一只什么樣的手呢?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大小,五個手指全都伸不直,幾乎沒有知覺,讓這樣的手和正常人一樣寫字,困難可想而知。第一次,楊老師捉住婷婷的手教她握筆,只要稍一松動,筆就從手縫間滑落下來,因為婷婷殘缺的手實在是太細小、太無力了。而且那畸形的手指哪能叫握,簡直是抓。母親看見孩子寫字的一次次失敗,哽咽著說:“楊老師,算了吧,孩子的這只手沒用了……”可楊老師并不灰心,一次次捉住她細小的手指,幫助她握筆,幾十次、幾百次、上千次……每次練寫字,師生倆都累得滿頭大汗。終于有一天,當母親目睹自己的孩子用顫抖的小手寫出自己的名字時,她緊緊抓住楊老師的手臂,什么話也說不出,只是一個勁掉淚。當時楊老師也很激動,因為她能理解:作為殘疾孩子的母親,有著一顆怎樣痛苦而脆弱的心!孩子這一小小的進步,付出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學生吳俠是個失去母愛的孩子,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他只好和瞎眼爺爺生活在一起,因為生活無人料理,自小生了一頭的黃水瘡(俗稱癩子頭)。一到夏天,頭頂一大塊皮肉全被膿血包圍,蒼蠅在頭頂直打旋,腥臭無比。同學們不愿和他同座,見了他也遠遠的掩起口鼻。楊老師沒有嫌棄他,總是抽空幫他清洗創(chuàng)口,再貼上膏藥;還多方打聽,向農(nóng)村老中藥尋來偏方給他敷上。經(jīng)過兩年多精心的調(diào)治,孩子的病情得到抑制,并最終痊愈,后來頭頂長出了稀疏的頭發(fā)。孩子的父親十分感動,逢人便說:楊老師真是好人吶……多年來,正是這種對學生無私的愛,驅(qū)使著楊老師對工作滿腔熱忱;正是這種對事業(yè)執(zhí)著的追求,迫使她心中的砝碼在家庭和事業(yè)的天平間一次次傾斜。1994年春,即將臨產(chǎn)的楊老師授四年級語文,不知什么原因全身起滿疹子,又癢又痛,每天還得步行三、四里路到學校,走上講臺一站幾十分鐘給學生講課,那滋味很不好受。但楊老師望著全班幾十雙企盼的目光,咬咬牙,硬是未請一天假。1994年3月8日,她的孩子出生了,可誰會想到,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她還堅持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上課?由于整天忙于教學,輔導差生,對孩子照料不周,結果楊老師才五個月大的孩子就患了慢性腸炎。1995年2月,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毅然將不滿周歲的孩子托付給鄉(xiāng)下的婆婆。而一到放學時,她的房里卻擠滿了“小蘿卜頭”,那都是班上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們,他們有的寄宿在叔伯嬸娘家,有的和不識字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學習上遇到困難沒法解決,他們都來找楊老師。楊老師那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小屋,每晚的燈光熄得最遲;而楊老師親切的笑容、溫柔的話語,給這些幼小的心靈多少慈母般的撫慰,所以楊老師上課的時候,班上總是很安靜,因為懂事的孩子們知道:老師為了讓班上的孩子們學得更好,才將自己的寶貝兒子送走??!不料,一天清晨,楊老師的婆婆急匆匆來到學校,告訴她孩子患了結核性肺炎,楊老師一路小跑著趕到醫(yī)院,看著病床上孩子瘦弱的身體、滿嘴的水泡,摸著孩子身上密密的針眼,一塊塊的硬結,她的心很酸。病房內(nèi)她幾次坐下又站起來。為人師,為人母的職責真的讓她難以取舍。終于她忍住淚,俯下身子貼了貼孩子的臉,將孩子托付給老人,便匆匆走出了醫(yī)院的大門……白天,她照樣步履堅定地走進教室;傍晚,她才拖著無力的腳步匆匆趕往醫(yī)院。一個星期下來,人又黑又瘦,一坐下就睜不開眼皮;可一走上講臺,她卻像換了個人似的。只有鄉(xiāng)村夜晚灑滿月光的小路知道她匆匆的來去之間,胸中藏著怎樣的心痛?也許,愛的本身就是一種奉獻,就伴隨著一種犧牲。如果說對孩子的歉疚一言難盡,那么和父親的永別則更使她痛不欲生。那是1989年11月19日上午,楊老師正精心準備著走上講臺的第一次示范課。這時,郵遞員匆匆送來一份電報,她拆開一看,原來是:父病重,速歸!剎那間,楊老師心亂如麻。因為她的家庭比較特殊:她們姐妹共三人,自幼失去母親,是父親十幾年來辛辛苦苦把她們拉扯成人。她深知父親一向關心她的學習與工作,若非病情嚴重,他絕不會來電報;可今天的這節(jié)課對自己來說是多么重要,這畢竟是她走上講臺的第一次示范課。她的心在親情與事業(yè)間徘徊。終于電報被悄悄塞進了口袋。一節(jié)課下來,楊老師滿頭大汗,性格直爽的老校長說:年輕人,課上得不錯,可惜精神不飽滿。聽著老校長的指點,楊老師苦笑著點點頭。此刻,誰人知曉她深埋心底的那份不安?下午,楊老師才滿懷愧疚的心情匆匆趕回百里之遙的山區(qū)老家——曉天。當聽到父親已身患絕癥的消息時,她幾乎暈倒。回想父親十幾年的含辛茹苦,楊老師心碎如焚。她多想從這一刻起,好好陪陪父親,直到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然而,她身后還有兩個班的學生,痛苦與矛盾撕扯著她的心。生性剛強的父親用粗糙的手掌擦去了女兒腮邊的淚痕,他撫摸著女兒的頭頂說:“人老了,總有這么一天。孩子,不要傷心,明天好好上班去吧!不能誤了學生……”力量與信念的召喚,職業(yè)使命的需要,父親語重心長的囑咐,使她強忍著悲痛走進了課堂。三個月后,父親與世長辭,而她在父親病重期間竟未能陪上一天。如今,每當與同事憶起父親,那份深切的痛楚常使她無法自禁,她說,這份痛楚將伴我終生,催我奮進,此生唯有加倍勤奮的工作,才能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楊老師雖然對親人、對家庭深感內(nèi)疚,但卻用自己的行動為他人、為社會譜就了一曲曲愛的奉獻之歌。村民們已記不清,十多年來,楊校長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獻出了多少份愛心,資助了多少名失學兒童。1998年5月,她為柏林鄉(xiāng)石井村張孝瓊同學捐贈500元;1998年10月,為楊店村一失學兒童捐贈150元;1998年11月為響井村一失學兒童捐贈50元;1999年11月為付墩村一燒傷兒童捐贈100元;1999年12月為購希望工程明信片花去100元;在她當校長的幾年間,為貧困兒童減免書雜費萬元以上……“心底無私天地寬。”楊老師以博大的師愛、崇高的師德,贏得了家長的信賴和同行的支持。1997年12月她高票當選舒城縣十三屆人大代表;2003年再次當選縣十四屆人大代表。
近五年,學校先后并入四個村的學生,每村有多少個貧困兒童失學,有多少個留守孩子缺少關愛,楊校長都有詳細的記錄。每學期開學前,工作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主動同團縣委接洽,提前提出“希望工程”愛心救助申請,目前得到救助的貧困兒童已達三十多名。難怪村民們常說:楊校長是我們的好代表,村里哪家孩子上不起學,哪家外出打工又寫信回來啦!這些都裝在楊校長心中。她時刻想著我們,我們的孩子交給她放心。
作為一名代表,楊校長認真履行職責;作為一名校長,她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多年來,不論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交給的任務多么繁重、多么艱巨,她均能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地完成,因為在她的人生辭典中,擺在首頁的永遠是“事業(yè)”二字。每天清晨,她迎著第一縷晨光走進辦公室,傍晚拖著疲憊的身軀最后一個離開。夜闌人靜,她還在燈下伏案辦公。任校長九年來,她很少請假,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她說,如果把教師當作一種職業(yè)來完成,它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如果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yè)來追求,那我們從事的就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沒有一腔豪情,沒有百折不撓的信念,難以謀求學校發(fā)展。1997年9月,她被調(diào)往柏林鄉(xiāng)秦橋小學任校長兼教務主任,一年來,硬是憑著春燕銜泥的精神,使校容校貌煥然一新,教學質(zhì)量穩(wěn)步上升,為擺脫學校底子薄、條件差的困境,她犧牲了所有的節(jié)假日,多方籌款,四處奔忙,在縣關工委和老齡委的幫助下,先后為學校修補了教學樓面,筑起了圍墻,鋪起了水泥路,翻栽了草坪,購置了圖書儀器,一座花園式學校初具雛形。1998年9月,她被調(diào)回柏林鄉(xiāng)中心小學(現(xiàn)柏林鄉(xiāng)德仁希望小學),每日既要處理繁雜的日常事務,又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負責林安、雙墩、汪廟、蔡店四個村的“兩基”資料建設,多少個孤燈苦影,多少個不眠之夜,她孜孜以求地描繪著心中的教育藍圖。她深知,辦好一所學校,育人是根本,質(zhì)量是生命。為此,她深入教學一線,帶領全體教師積極探索教改新路,努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同時,在“外樹形象,內(nèi)抓管理”上下功夫,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較為科學的管理舉措,形成了獎勤罰懶、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學校整體工作成效顯著。2005年12月,在全縣小學教學質(zhì)量評估測試中,該校榮獲全縣總分第一名。為實現(xiàn)“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的辦學目標,楊校長在學校多方虧空、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帶領全體教師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栽草坪、修圍墻、鋪方磚、做地坪,同時多方努力爭取義教工程,捐贈鋼琴一架,僅此一項,就為學校節(jié)約資金兩萬多元;近兩年,為整治校園環(huán)境,提高辦學效益,她四處奔波,積極呼吁社會各界關注教育,先后為學校爭取社會力量辦學捐助資金兩萬多元,實施了校園電路整改,興建了小型運動場,拆換了近百平方米圍墻,校園面貌大有改觀。但學校辦學條件仍然很差,還存在著大面積的D級危房,楊校長在困境中不放棄希望,積極準備著申請危改的相關材料。2006年2月,在團市委的關心幫助下,經(jīng)團縣委的積極爭取,學校終于獲得了上海德仁資金會捐贈的希望小學項目資金二十五萬元;后她又多方努力爭取了政府配套資金二十萬元,四個月后,寬闊平坦的水泥大道、拔地而起的教學樓,將徹底改變學校的辦學困境。而這一切巨變,又凝聚著楊校長多少心血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從苦寒來。楊紅霞同志任校長的同時兼任班主任,并堅持授語文、音樂等課程,周課時高達25節(jié),如此繁重的工作,她從不叫苦喊累,因為她深知經(jīng)驗來自于勤奮積累。置身于教師群體,她是個勤學的園??;倘佯于學生天地,她是位可親的大姐。她誠懇待人,愛生如子,精湛的教學技藝贏得了師生的交口稱贊。她輔導的學生先后在全省少兒普通話大賽、聲樂大賽中獲二等獎;先后兩次獲得全縣少兒“供水杯”音樂比賽一等獎;2002年在全縣語文教師優(yōu)質(zhì)課比賽中摘得桂冠;2003年為全縣教師進行公開課示范教學;連續(xù)三次在全國語文教師寫作比賽中獲獎;近三年她撰寫的教學論文有10多篇在省市獲獎;2003年以來,連續(xù)三年被聘為六安市小學語文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1999年被破格晉升為小學高級教師;1997年以來先后多次獲得市、縣“先進教師”、“師德標兵”、“優(yōu)秀班主任”、“教壇新星”、“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2000年被舒城縣委組織部、宣傳部、團縣委授予“龍舒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
似紅燭燃燒捧著一顆心來,如春蠶吐絲不帶半根草去。楊紅霞校長近二十年來堅持扎根在農(nóng)村教育——這一希望的田野上,以自己平凡的青春歲月鳴奏著一曲激昂的生命之歌。未來的教育征途,讓我們祝福她譜寫出更加輝煌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