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女生忙著相親搶著結婚
2006-02-15
80后是一個不一樣的群體,總有新舉止讓人眼亮。最新的狀況是80后女生中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早一點認識一個人,早一點談一場戀愛,早一點規劃自己的婚姻,早一點把自己送進圍城。她們很樂意,很主動,很重視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雖然她們是那么的年輕。
“我24歲……”“我23歲……”1月14日,在北京歡樂園單身俱樂部閃電交友活動中,15位女性中就有5位22-25歲的女生。1月15日,記者登錄世紀佳緣交友網站,點擊搜索中,選擇“女性”、年齡“20-25歲”、地點“北京”3個條件,結果有737位女生的征友信息。在搜索中選擇“女性”,年齡“18―22歲”,學歷“本科”,地點“上海”4個條件,搜索出了900多條征友信息,即使把年齡降至“18―20歲”后,也能搜索到200余條征友記錄。
日前,華東師大婦女研究中心針對高校在校女大學生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有16.4%的女大學生“更急于在大學期間尋找條件好的婚姻配偶”或“更急于美容瘦身為擇偶做準備”。
為什么年輕的80后女孩們這么希望早一點找到婚姻的殼兒呢?
大四女生不忙求職忙相親:
工作結婚擺到天平的兩端,結婚的分量略重一些
寒假開始前,大四女生小張的媽媽已經為她物色了好幾個青年才俊,整天催促她回家相親:“趁著現在年紀輕,抓緊找個優秀的先談著,年齡一大就來不及了。”眼下大四女生不忙求職忙相親,成了不少大學里一個有趣的現象。復旦大學的小穎告訴筆者,她們寢室里一共6個人,一半都有過相親的經歷。她的一個好朋友,到現在為止被老媽逼著見了3個,有電腦工程師、醫生,也有公務員。
老媽們用心良苦,自有她們的一番道理:“趁現在剛畢業,年紀輕,趕緊多看看、多挑挑,找一個各方面比較優秀的男孩子,別等到過幾年歲數大上去了,那時候就不是你挑別人了,想找個稱心的就難啦。”
滬上一所高校歷史系的大四女生小衛,面臨著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令她沮喪的是,她學的專業比較冷門,再加上她在大學里既沒參加過社會實踐也沒什么實習經歷,想找份好工作成了個難題。
她告訴筆者,自己雖然馬不停蹄地跑了好幾場招聘會,但都沒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一次和室友互嘆苦經時,一位同學說的話提醒了她。她說:“我們讀書不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嗎?找份好工作不就是為了過好日子嗎?倒不如找個好老公,早點嫁了在家做少奶奶吧。”就是這句玩笑話,讓小衛產生了網上征婚的念頭。
那次談話后,小衛便開始在各大交友網站上登記自己的信息。為了提高自己的命中率,她還特意挑出自己最滿意的一張數碼照片放在網上,以吸引更多異性的眼球。登陸的當天她就收到了好幾封應征者的E-mail.“現在每天都能收到幾封這樣的E-mail,但我只挑最優秀的。”小衛直言不諱道,“既然要嫁人,當然要挑選經濟實力強的。再說自己本來就是出于不想工作的目的,他必須養得起我才行。”
當筆者問她有沒有找到滿意的對象時,她表示目前已經和一位35歲的應征者見了幾次面,但還沒有最終確定關系。
也浪漫也現實的婚姻企圖:
希望在最美好的年齡,遇到最適合自己的Mr.Right
80后女孩們或主動出擊或被動相親,目標直指愛情和婚姻。細心地梳理一下,她們的心態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型:1983年出生的小樂是博士,但絕不想當“第三種人”(網絡語言,稱博士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種人)。所以小樂博士還沒畢業,就一邊寫論文,一邊抽出時間相親。“我一路瀟灑地考入清華,大學英語免修,特別愛玩,人稱天天樂。最近我卻樂不起來了,人們叫我第三種人。說我條件太高了以后不好找對象,我感到有壓力。”目前,小樂和同學一起挑了一家信譽好人員素質整齊的征友網登記。她只在博士中選擇,而且要人品好,心地善良,孝敬父母會關心人,年齡27歲以下的,她不找年齡大的,怕以后打球游泳玩不到一起去。
雖然小彩還未感覺到年齡的可怕,但她已經在行動了。她只有20歲,“也許你會覺得我還小,還有很多機會,但是我真的很想找一個能在未來永遠幸福地在一起的人!我總覺得花太多經歷在不可能實現的愛情上,是一種浪費……太多失敗的戀愛,也會讓自己慢慢失去愛的能力。所以,我希望能找到一個未來能給我幸福生活的人,在一起后就再也不用分開了……”
二、謹從父(母)命型:“誰家的媳婦”(網名)是北京服裝學院在讀研究生,因為母命難違,因為要完成母親交給她的“找固定的會結婚的男友”的任務,她開始主動創造各種相親的機會。
23歲的琪琪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北京,父母已經為她在北京購置了房子,接下來親愛的爸爸又指引她上網征友。
她“非常希望在最美好的年齡遇到最適合自己的Mr.Right,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現在,母親正教她廚藝,她也自覺向韓劇學習,可以算是半個“煮婦”了。
三、寂寞孤單、尋找靠山型:雖然年輕不知愁滋味,但因為年輕才有更多的閑愁別緒以及落寞的感覺。畢業于北京吉利大學的小王說:“以前的我崇尚自由,不喜歡被別人管著。但是長大了,我覺得一個人的寂寞更是可怕。”
23歲的小李剛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獨自在北京打拼,作為公司里少有的女工程師,必須和男工程師一樣地工作,因為要倒班工作,所以很少有機會和外界交往。“我喜歡有一塊個人的空間,所以決定不開展辦公室戀情。我要找在我傷心的時候哄我開心,在我開心的時候和我一起開心,懂得心疼我,只愛我,永遠覺得我最美麗的男人。”和她有同樣心情的茜茜說:“我已經習慣了北京的生活,可是我卻習慣不了一個人在北京的生活!好想早點結束這樣單身的生活,在北京有個家,家里有我最心愛的人!”
四、憧憬愛情的浪漫型:23歲的小丁在北京城市學院讀本科,她說:“我期待擁有一份像陽光一樣溫暖的愛情。”23歲的小朵想法很簡單:“從小因為家教嚴格,我相對單純,但對一些事,總有向往……我希望單純一輩子。”她希望初戀即是終戀,結婚就不離不棄。
五、直面生活的現實型:22歲的小李,家在北京,男朋友也只想找北京人。大專畢業的她想“找個家常的隨和男人平平淡淡過日子”。23歲的小紀言之鑿鑿:“我只想要簡簡單單的生活,開開心心地過好我的每一天。”她向往一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平淡幸福!“得之,幸也,不得,命也。”
80后女孩搶婚要小心看路
對于80后女孩“搶婚”這一社會現象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同
AMY小姐:她們厲害。我這個70年代尾巴上懸著的“中齡女青年”,這幾年感情頗為不順,怎么努力進取、閃轉騰挪都無法在80年代小女生們的搶婚潮中分得一杯羹。
一位高校老師:大學生征婚也好,80后女孩搶婚也好,如果行為帶著功利性,是絕對不應提倡的。
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搶婚為“曲線就業”,邊找工作邊找對象的做法是“雙管齊下”。
一位母親:她們太年輕,社會經驗不足,追求幸福的基礎很薄弱,搶婚的幸福率不會太高。
重慶明亮心理咨詢所高級心理咨詢師邱駟:
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80后年輕人更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理念,他們在經濟和人格上更加獨立,更愿意將婚姻看成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他們更強調新鮮、刺激,有紀念意義。
這一代年輕人社會活動更廣泛深入,感情生活也面臨著挑戰,更盼望適合自己的伴侶。
但對婚姻大事應有敬畏之心,僅憑一種歡喜和勇氣,是不足以笑到最后的。向往早婚的80后女孩們,大膽前行的同時,也請先小心看路。
記者手記:80后和70后的情商對決
每次去交友俱樂部采訪,我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在80后女生那里停留得稍長些。她們總有些特別,很容易與70年代出生的女孩區分開來。第一,她們很富有,“青春是她們最大的財富,她們總是活動中的焦點。”北京一單身俱樂部的約會主管張麗這樣說,“在我這里,一位23歲的幼兒園老師只參加了兩次活動就不來了,她已經和一個會員戀愛了,對方是北京軍區的一位軍官,第一眼看到她就開始追。”
第二,她們表現得很自信甚至可以說勇敢。“我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是學新聞傳播的碩士,叫×××。”24歲的艾琳在單身俱樂部漂流書活動中這樣自我介紹。而30歲左右的女士在介紹自己時總是要含蓄模糊一些,要有策略地保留一些。即使是通過網絡或者單身俱樂部結識了另一半,對外也會宣稱是朋友介紹的。好像沒有正規介紹人,婚姻也來路不正似的。80后卻更愿意嘗試通過時尚新路徑認識朋友,同學也會結伴參加單身交友活動。
第三,80后女孩會主動找別人交談。也許那位先生不一定是她喜歡的,也許兩人只是聊聊新聞什么的。而27至31歲左右的70后女士,只同主動向她們表示熱情的先生交流。
第四,80后更愛玩。而玩在交友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30歲左右的女士偶爾跟人下跳棋,對輸贏也不是那么在乎,表現得很淑女。
80后女生具有年齡優勢,婚情看好。她們如果在最美好的年紀遇到最美好的愛情,真是人世間一樁美事。不過,《愛的藝術》的作者弗羅姆說過:“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人的成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生活,處理各種關系,也包括學習如何愛別人,獲取愛。而實踐不失為是學習的方式之一。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