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當我們還在談論是不是應該同情乞丐,怎樣才能防止被騙的時候,乞丐毫不理會我們的困惑和擔憂,人家正在悄悄地“跟國際接軌”,直接瞄準外匯了。這位用英文乞討的小妹妹,真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用英文寫乞討書,是為了賣弄文采,還是為了賺取外匯?是為了引領乞丐業的潮流,還是為了提高我們民族的國民素質?我沒弄明白到底是什么目的。但不管為什么,我覺得小姑此舉有不妥。
第一,雖然現在是“鳥語”風靡天下 ,但我們的漢語還是更流行一些,我們最喜歡說的還是普通話,最喜歡看的還是方片字。小妹妹別出心裁用英文乞討,這不是考我們的英文水平嗎?像我這種學俄語的干脆就是只懂得“三克油”是啥意思。任你寫的故事多么凄慘感人,我只知道你要“三克油”。平時看到可憐的孩子我都會多少給點,心想畢竟是孩子嘛。但遇到這樣的我就不會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第二,就算是遇到能看得懂的人,我想人家也會考慮:用英文乞討,你在乞討什么?是討一口飯吃,還是討點錢花?要是討錢,那你討的是人民幣,還是美元,還是英鎊?給你飯吃怕傷你自尊,給你人民幣也會覺得沒面子,給外匯,國內的人也不會隨身攜帶阿。所以小姑娘又錯過了一批乞討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這小姑娘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把自己要錢的“正事”給耽誤了。最后得到的同情和援助沒多少,倒是引起很多人的議論和猜測。
我就一直猜想那小姑娘的父母是不是那種寧愿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也不愿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從小就送這孩子去雙語幼兒園了,以至于她現在不能用漢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必須要借助英語。要是這樣的話,那就是她的父母把她推上了這種乞討都討不來錢“絕路”,真是讓人反思這種“良好”的教育。
我還猜想是不是有人故意炒作,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利用孩子的聰明去贏得大家的關心和同情。但這種聰明沒有用到改用的地方,所以只能引起人們的反感和冷漠。
猜測種種,議論紛紛,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