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京市雨花婷婷聾童幼兒園園長,名子叫錢潔。幼兒園地址在雨花臺區
這所聾童幼兒園為什么取名為“婷婷幼兒園”呢?在座的有許多人都知道,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南京曾出現過一件轟動社會的奇跡,一個叫周弘的人把他的自幼雙耳失聰的啞巴女兒周婷婷培養成全國第一位少年聾人大學生“啞女變神童”的奇跡曾經感動過千千萬萬的人,我也是被感動者之一。當時我正在南京師范大學工作。在周弘事跡的感染下,我和幾個同事經常到這家幼兒園做義工。通過和孩子們的接觸,我的心被強烈地震撼了:聾啞兒們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生命多么需要關愛,多么需要幫助啊!許多聾啞兒就是因為生理缺陷得不到幫助而一輩子禁錮在無聲的世界里,由自卑走向自閉,生命的潛能得不到釋放發揮而枯萎凋謝。創辦聾人幼兒園可以做他們得到早期語言開發和智力開發,使他們能夠象正常兒童一樣回歸到主流社會,享受童趣和快樂,這次工作太有意義了,社會也太需要了!盡管這是一條崎嶇坎坷需要很大付出的路,但這卻是充滿挑戰,實現社會理想,體現人生價值的路,通過一年多社會調查和鉆研資料等前期準備工作,我辭去了大學教師工作,自籌資金20萬元,于2003年6月份在現址租房辦起了“南京市雨花婷婷聾童幼兒園”。至所以沿用“婷婷”兩字,就是期盼入園的聾童都能象周婷婷那樣,由“啞女變神童”。這既是美好的祝愿,也是我們事業的終極目標。
建園之前,我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投入全部精力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穿梭于全市各大書店,圖書館,醫院,殘聯等相關部門,閱讀了大量有關聾童教育的資料。2001年夏天我和另一位在大學工作的同志利用酷暑去安徽省天長、蚌埠、合肥等地農村實地調查,廣泛了解并深刻感受到農村聾啞兒童生存現狀。貧困地區的聾啞兒童普遍處于失學狀態,家長任其自然地放任不管他們,家長們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認為聾啞兒是天生殘疾人,要讓他們開口說話是不可能的,他們對我們的調查訪問開始也采取懷疑和不合作的消極態度。經過我們誠懇而耐心的工作,才取得他們的信任和配合,通過調查,我們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回來后每當我想起聾童家庭凄苦的狀況和聾童們那期盼的眼神,我的心都感到震顫,投身于這個事業的決心也就更加堅定了。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我還在市兒童醫院門口“蹲點”了四個多月。每天我按時來到兒童醫院五官科門口,起初醫生護士們誤以為我是推銷藥品的,或者以為我是推銷助聽器的,當我把來意向他們說明時,他們怎么也不想信,盡管我是不受歡迎的人,我仍然堅持每天去醫院,當有些聾兒就診出來后,我趕忙上前了解情況,用我自學的知識,告訴家長怎樣教育聾兒練發音,如何掌握口腔氣流。我的執著最終感動了兒童醫院五官科主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建園初期,我承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壓力,思想上一度迷茫,困惑和內疚。首先是這項事業雖然意義重大,但是前途未卜,能否成功心中毫無把握,其次是一時還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包括自己親朋好友和聾兒家長。我的一些朋友們曾當面指責我說:“放棄大學老師的工作不做,而是創辦聾童幼兒園,你是不是瘋了,現在正常孩子的教育都困難,何況又聾又啞的孩子?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怎么辦?風險太大了!”一些聾兒家長也固執地認為:十聾九啞,聾兒開口說話猶如鐵樹開花,根本沒有可能。面對聾童家長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我只好向他們承諾:可以不收學費讓孩子先來試讀,如果三個月內沒有進步,孩子讓你帶走,我們分文不取。第三是對自已的家庭和女兒感到內疚。我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安定的生活。自從創辦聾童幼兒園后,生活頭緒紛繁復雜,細事多多如牛毛,我沒日沒夜地忙,家庭顧不上了,2004年我的女兒正面臨高考,由于顧不上家庭,女兒不得不住校。難得星期天女兒回家,她想看看媽媽,和媽媽敘敘母女情長,但是我實在太忙了。有時忙得夜里才回家,這時女兒已經睡熟了,望著熟睡的女兒,作為母親的我真的內疚得流淚了。
2003年6月1日聾童幼兒園創辦后,直到年底,我園共收了10名聾童,他們大多數是我們主動上門請來的,教學是義務的,沒有收取他們一分錢學費。一方面是聾童家庭困難,他們大多數來自偏遠農村,第二方面的原因是我們有過承諾,試教試學,不收費用。然而可喜的是,我們的教學實踐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取得了聾兒家長的信任,因為他們的孩子在一個學期里都有程度不同的顯著進步。他們沒有把孩子領走,而是繼續留在園里受教,這就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理解和支持。盡管這一年我們虧塤了4萬元,但心中還有一點嘗試成功的喜悅。
2004年是婷婷聾童幼兒園最困難也是面臨最大考驗的一年,我心中理想的事業幾乎瀕臨夭折。一是工作的難度和強度太大,教聾童開口說話比原來想象的要困難一百倍。教正常孩子喊一聲爸爸媽媽,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而教會聾童開口喊一聲“爸爸媽媽”,老師要教上千遍,甚至上萬遍,嗓子啞了,買了胖大海泡茶,喝幾口再繼續教。當時我園招聘了8名教師,她們都是特殊師范畢業的,很有事業心,但是超負荷的工作使大家身心疲憊,加上生活條件艱苦,由于房屋緊張,我和教師們住在閣樓上,夏天熱得象蒸籠,當時還沒有條件裝空調,加上工資待遇也不高,所以有些人對辦園的前途失去信心,教師隊伍開始有點人心浮動。就在這關健時刻,我的合伙投資人也失去信心,他決定撤資退股,不愿再干下去了。人各有志,不能勉強。眼看聾童幼兒園面臨夭折的危險。這時侯我煩得整夜不眠,我反復拷問自已“難道我的選擇錯了嗎?聾童幼兒園要不要堅持辦下去?能堅持辦下去嗎?這時候我也身心疲憊,心力交瘁,也有點想偃旗息鼓趁坡下驢。但是我一想到聾童家長那種充滿期盼的眼神,聾童們一個個活潑可愛的身影,難道再讓他們重新回到無聲的世界里去嗎?我可能因為畏懼困難而斷送他們的前途,斷送他們的一生,這些孩子(2003年共接收16名聾童)來自全國各地,遠的來自新疆,海南。難道在他們受教才半年或一年的時間里就讓他們半途而廢嗎?(教聾兒說話練口腔氣流需半年時間),想到這里,性格倔強的我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攤子撐下去,把好事做到底。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心誠堅韌,沒有越不過的坎!看準的路,哪怕披荊斬棘也要走到底!思想堅定了,勁頭也更足了。在辦園條件和辦園經費十分拮據的情況下,我做教師們的思想工作,和教師同甘共苦,為了我們心中的理想,堅持我們“團結,愛心,智慧,”的辦學理念,全園緊密團結,共渡難關。在大家的努力下,部分聾童終于能開口說話了,經過測驗,聾童的智力水平相當于或超前于同齡正常兒童水平。看到自己的辛勤付出有了成果我和大家對辦好這項事業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通過兩年多的辦園實踐我體會最深的是“愛心”兩個字。只有博大的愛,無私的愛,才能創造教育奇跡。周婷婷是一個實例,兩年多來的辦園實踐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教育聾童不僅要有科學的方法,不厭其煩的耐心,而最最重要的是愛心。一般來說,聾童比正常兒童更敏感,他們普遍有自卑心理,首先要用愛心喚起他們的自信心,不然的話,他們由自卑發展成自閉,拒絕與外界交流,始終將心靈禁錮在一個天地里,通過看書學習和教育實踐,我們從方方面面,從各種細微末節上努力呵愛聾童們的自尊心,啟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譬如和聾童講話交流,我和教師們一定要蹲著和孩子們目光平視交流,不能站著讓孩子仰視老師,孩子仰視大人,心理上有一種懼怕感,不能敞開心扉。再例如,我園廣泛應用“賞識教學法”,對聾童全用“大拇指”,對孩子們哪怕有微小的進步,也要豎起大拇指表揚,對孩子缺點,基本上可批評不可指責,而是通過表揚做得對的其它孩子讓有缺點的孩子感悟到自已的缺點而予以改正。因此,我園孩子的精神面貌特別好,和教師的關系特別融洽,他們都叫老師為“媽媽”,叫我則加上名子,叫“錢潔媽媽”。這些來自全國各地,每天24小時都吃住在幼兒園的聾童們非常需要母愛,而我和園里的老師們都對孩子們付出慈母般的關愛。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二件事,一是,我到安徽調查時帶回來的小朋友笑語,媽媽爸爸給他取名笑語就是希望他能象正常孩子一樣,能說會道。可是笑語生下來就雙耳全聾,父母為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孩子的聽力好無進步。當時我在田埂上找到他時,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4、5歲的孩子,穿個小背心,光著屁股,滿臉泥土,在田里撿紅薯,他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用慌亂的眼神看著媽媽,用眼神對媽媽說:“媽媽我又做錯了什么?媽媽不要不要我,我一定很懂事,很聽話。”看到孩子慌亂的眼神,我問孩子他媽媽,這孩子怎么會是這樣,媽媽沒開口,已是淚千行,“生下這樣的孩子后,我們夫妻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而且債臺高筑,去年他爸爸也和我離婚了,
二是,教來自河北省保定市一個名叫釗釗的小男孩喊“爺爺”這件事。聾童釗釗今年7歲,2004年他的父母從網站上獲得信息送來入園。此前曾在保定地區輾轉求治了4年,未有成效。7歲入園的幼聾童已經錯失了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段,教起來有些困難,我教他喊 “爺爺”,他每次總喊成“耶耶”。我下決定幫他正音,連續半個多月每天8小時陪在他身邊一遍又一遍地教他說“爺爺”,不厭其煩地矯正他的口形和氣流。大約20多天后,一天早晨我剛剛進跨進幼兒園大門,就聽到一個熟悉的童音在叫“爺爺”。是釗釗。我高興得流淚了,我怕他看到我濕潤的眼睛,于是快步上前低著頭給他豎起大拇指。經過一年的悉心教育,如今席梓釗能開口說話了,而且發音準確。今年春節前夕,一次我讓他在網上視頻上和遠在河北保定的媽媽見面,他第一次開口喊媽媽,他的媽媽激動的淚流滿面,連說:“孩子,你終于開口說話了,孩子你知道嗎?媽媽等你喊一聲媽媽已經等了整整七年了”由于路途遙遠,席梓釗寒假沒有回家,我把他領到家里過春節。現在這個孩子依戀我就跟自已的媽媽一樣。
值得欣慰的是,兩年多來我和我的同事們的辛苦付出,終于看到了成果,得到社會和家長們的廣泛認可,許多媒體也紛紛來園采訪報道。很多院校,如:南大、南師大、南醫大、南京河海大學、南郵、三江學院等)經常派出“愛心大使”來園和孩子們一塊學習,一塊游戲。2004年世界殘奧會兩塊金牌得主,家住南京的
社會的認可以及上級領導部門的鼓勵固然使我和我的同事們高興和感動,但是這只能說明過去,前面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重,可謂“任重而道遠”。我們還有許多困難需克服,需要社會關心支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聾童教育這個領域里不斷開拓前進,爭取以更好的成果回報社會,造福更多的聾童家庭。同時我們呼吁家長們不要放棄聾童,全社會都應當關注聾童,幫助他們走出無聲的世界,回歸主流社會讓他們和正常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