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進入舊版
|
設為首頁
要聞
視點
觀察
專題
機構
培訓
教育
助殘
環境
動保
低碳
能源
智庫
明星
城市
企業
行動
大學生就業難讓農村出現新讀書無用論
2006-03-13
大學生就業難讓農村出現新讀書無用論
李晉雖然能樂觀地面對記者的鏡頭,但他的內心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曹學武輾轉深圳、廣州、長沙等地沒找到如意的工作,感到前途有些渺茫。
李達國說起兒子在珠三角找工作四處碰壁,眼淚就跟著掉了下來
★農村大學生就業難使原本以擁有大學生為榮的農民家庭遭遇尷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額債務更沉重
★某大學生說: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如今的榜樣是我那個初中畢業
就去打工了的弟弟
★有農民說:讀了大學也難找工作,這書怕是讀了也沒什么用
文圖/本報記者 范亞湘 通訊員 趙鐵梅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南溪鎮三岔河村位于長沙、益陽和岳陽的交界處,這里的村民大多靠種田和養魚為生。2001年,這個只有千把人的村子里破天荒地一次考取了4個大學生,該村第二組的李晉就是4個佼佼者之一。
“我們家幾代人就出了這樣一個大學生。”今年2月26日,李晉的父親、53歲的李達國在對記者談起當年兒子考取大學時,臉上仍有一股興奮。
“送兒子去上學之前,我們請了10桌客,親戚朋友都來了。”
李晉讀的是株洲冶金學院,4年大學讀下來,花了家里4萬多元。李晉初中畢業時成績不錯,是保送讀高中的,但是,幾年高中的開銷也不輕松,用了好幾萬元。2005年,李晉大學畢業時,家里欠下了3萬多元的債務。
“為了還清家里的債,我一出學校門就四處找工作。”李晉告訴記者,他去了廣州、深圳,托關系、找老鄉,就是沒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用人單位一聽說我是應屆畢業生,連履歷也不看就謝絕了。”李晉是一個非常英俊的小伙子,談吐之間一說一笑,很是可愛。
李晉不甘心,輾轉在珠三角繼續邊打些短工邊找工作。兒子大學畢業后工作沒著落,做父母的當然不放心。“那天,我給兒子打電話,他說話都沒力氣,一問才知道他已經是四天四夜沒睡覺,也沒吃什么東西。”一說起這事,李達國眼淚也跟著掉了下來。
李達國只好趕緊給兒子寄點生活費過去。不料,這事情卻被一些鄉親知道了,有人就說:“你兒子可是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工作啊!”
“一聽有人這樣說,我恨不得鉆到地里去。”李達國是個本分的農民,雖然自己只是讀了6年書,但是,他始終支持下輩人多讀點書。大兒子初中畢業后就到武漢去打工了,即使一個月可以賺到1700多元錢,他不被看作是李家的光榮。李達國的驕傲就是小兒子、大學生李晉。
“我這一世人最高興的是因為小兒子,最傷心的也是他。”李達國說的“傷心”是指李晉找不到工作的事情。
鄉親們說得更直接:“李晉大學畢業都找不到工作,看來,這書也沒什么讀的了。”“老李啊,你大兒子沒讀什么書都可以賺1700多元,小兒子大學畢業還要你出錢養,讀了書還比不上沒讀書的,讀書作用不大啊……”
“大家這樣說,我真不知道是哪個兒子可以引以為榮了。”李達國邊說,邊苦笑著沖記者搖了搖頭。
到了今年春節前后,鄉親們關于讀書沒什么用的議論越來越多了。這個時候,李達國才知道當年村里和李晉一年轟轟烈烈去讀大學的4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在廣東一家國企就了業,其余的兩個和李晉一樣,工作的事情至今還沒有落實。
2月26日,記者來他家里采訪,李達國說“欠錢不怕,就是心里不是味”這句話時,傷感的淚水竟情不自禁地滾了出來……
龍替民對村里人“勸學”,反被對方問得心里七上八下沒了主意
南溪鎮龍山口村緊臨三岔河村,村子里有1400多人。和三岔河村的村民一樣,這個村的村民大多以種田和養魚為營生。
村子里第四組的龍替民除了種好自家8畝多田外,還承包有10多畝水田。2月26日,聽說記者要來采訪,他早早地殺了一只大鴨子,等待著記者的到來。
見到采訪車,龍替民遠遠地迎了出來。記者剛一落座,他的愛人就熱情地端來了芝麻豆子茶。
我們拉開了家常。龍替民說,他家有4個人,除了夫妻倆外,有兩個兒子。現在,小兒子正在中南大學讀三年級,學的是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大兒子龍啟超是在2001年考取的湘潭大學,專業是金屬材料,去年畢業了。
“當年,龍啟超是村里惟一的‘一本’(本科第一批)錄取的學生,學的又是工科,可就是不知道為什么畢業了卻找不到工作?”龍替民一談起大學畢業的兒子找不到工作就頭痛。
與有一個兒子在外面打工掙錢的李達國相比,龍替民的兩個兒子一個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一個還在學校里讀書,龍替民夫婦身上的債越背越重。到了去年底,龍家欠債近6萬元(欠了親朋戚友4萬多,貸款1.5萬元)。“幸虧我們還算想得開的,不然這日子早就沒辦法過下去了。”龍替民苦澀地沖記者笑了笑。
但在龍啟超大學沒畢業以前,龍替民并不著急,心想只要熬到兒子大學畢業找到好工作,不出幾年,欠下的錢就能夠還清。
當時龍替民在村子里特別受人尊敬。“那時候我在村里說話好有威信的,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家出了兩個大學生!”也許是長久的風里來雨里去,不到50歲的龍替民臉上寫滿了滄桑。
“2005年,大兒子大學畢業,廣東、湖南跑來跑去也沒找到工作,這事情被鄉親們知道了,我在村里說話就大打折扣了。”
龍替民說,鄉親們都說如今讀書也沒用了。農村里的人,大多是很現實很直接的。“以前,我聽到村里有人不讓孩子讀書就去做工作,講讀書的好處。鄉親們也聽我的,村里就有好幾個不想讓孩子繼續讀書的家長被我做通了工作,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學校。”記者注意到,這個時候龍替民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現在村里沒家長聽你的了?”記者問。
“哎,真是莫講起。”龍替民深深地吸了一口煙,仿佛很是委屈地沖記者說:“我一去勸,人家就馬上反過來說,你家龍啟超是讀了大學的,用了那么多錢不講,找到好工作沒?讓孩子初中畢業后繼續讀書,還不如早點讓他們到外面去打工賺錢好得多……你是記者,是明白人,你說鄉親們這樣說,我還說得起話嗎?還有去勸的必要嗎?鄉親們說多了,就連我也懷疑起這讀書到底還有沒有用起來了。整天為了兒子的事情吃不好睡不著,心里七上八下地也沒了主意。”
見此情景,記者只好趕緊打圓場:“龍啟超怎么不在家里?”
龍替民就差點沒掉眼淚了。他用手抹了一下眼睛,說:“還不是為早點找個工作,一大清早,就到益陽城里找人去了。其實,龍啟超還算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人又長得標標致致。但我不明白,為什么像他這樣的大學生怎么就這樣難找工作?”
龍妻拿出了幾本相冊。記者看到,龍啟超果真一表人材。
村里人不再談曹學武如何學習,而是談他弟弟怎樣賺錢
與李晉、龍啟超相比,龍光橋鎮易家河村長塘組曹學武的情況有些不同。
易家河村有2000多人,離益陽市區只有7公里左右,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在讀完初中后就去了益陽市打工。曹學武的弟弟也是這樣,現在每月底薪700元左右。曹家有4口人,只是種了兩畝多田;人多田少,生活并不寬裕。
曹學武初中畢業后,沒有外出打工,而是繼續升學。2002年,他考取了湖南城市學院。偌大一個村,那一年考取大學的就是他和另一個女孩子。
自然,曹學武成了村里的“名人”。“一時間,村里人都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了。大人們要那些正在讀書的孩子向我學習,我成了村里孩子們的榜樣了。”2月26日,記者剛說明采訪的意圖,曹學武就滿是無奈地說開了。
曹家也因為出了個大學生在村里非常有面子。為了支持曹學武一心一意的讀書,曹父利用農閑去市里做些小生意,加上弟弟打工的收入,總算在曹學武去年畢業時家里只虧6000多元。
曹學武是學的
物業管理
專業,與許多畢業生一樣,他一走出校門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下。
2005年10月,他到了廣州。好不容易謀了一份推銷員的工作,包住不包吃,底薪500元(如果完不成工作量要按比例扣除)。可是,一個月下來,他只是做了3單業務,連底薪也沒能拿到。
曹學武后來又去了廣東其他一些地方。眼看就到2006年春節了,自己身上的錢也所剩無幾,只好回益陽。
“今年這個年過得最沒味,”曹學武之所以這樣說,是他發覺自己過去在村里的人氣消失殆盡,就連自己的父母也時不時地在他面前唉聲嘆氣:“早知道讀了大學也沒用,當初還不如不讀。”
與此同時,曹學武明顯地感覺到了弟弟的人氣在上升。村里人到家里串門,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談他是如何學習的,而是談他弟弟是怎樣賺錢的。“雖然弟弟賺錢也不是很多,但他起碼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我可是自己連自己也養不活啊!”曹學武很慚愧地說。
“新讀書無用論”嚴重地影響了農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子女讀書的投入
記者2月26日這天跑了好幾個鄉鎮。乍寒乍暖的早春,農村還屬于閑的時候,外出打工的大都出門了,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
“你們村現在讀高中的學生多不多?”記者問龍替民。
龍替民掰著手指算了好幾遍,說:“不多,就幾個。”
“不讀書做什么去了?”
“當然是打工。”
記者在龍家采訪,碰到幾個村民,一談到讀書就馬上說:“讀個初中就行了,讀多了也沒用的!”
村民們說,讀到初中畢業花的錢不多。再說,孩子小也不可能到外面去賺錢,等讀完了初中,如果成績特別好就繼續讀,“要是成績中等那就不要讀了,早下學早賺錢啊!”“像老龍家的啟超,讀了書也找不到工作,就是成績好也不要去讀了!”
從村民的談話中,記者注意到,一種“新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出現,并已形成蔓延之勢。“新讀書無用論”與被人們早已摒棄多年的、以交白卷為榮的“讀書無用論”有所不同,這種“讀多了也沒用”的思想嚴重影響了農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子女讀書的投入。
“現在農村里不想讓孩子讀高中的家長多不多?”記者又問龍替民。
“在我們村這年把時間少說增加了三分之一。”老龍說得很肯定。
李達國在回答同樣的問題時,認為他所在的村“少說已有六、七成。原因很簡單,我們村去年4個大學畢業生就有3個找不到工作,村民看不到讀書的希望。”
李晉是個理性的青年。他說,其實大學生不好找工作也不能全怪社會。“我覺得自己在大學里也沒學到什么真東西!大學教的是一套,社會需要的又是一套,這個矛盾不解決,大學生找工作以后更難。”他過幾天準備再次南下,“坐在家里不是事啊!”
“現在就業渠道應該是很廣的,也可以在農村發展,你想過沒?”記者說。
李晉沉思了一下,搖了搖頭:“回農村發展在我們這個地方基本是不可能。一是我們這里鄉鎮企業不發達,沒有一家用得著大學生;二是自己創業沒資金。讀了這么多年書,就是種田都成外行了!”
曹學武也表示了與李晉一樣的看法。而且,他不無擔心地補充說:“我如果回家種田,那村里去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少的。”
曹學武也準備過幾天外出。作為大學生,村民對他的議論自己倒還不太在乎,問題是,“在家里呆時間長了,輿論會對村里那些正在讀高中的學生很不利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
相關新聞
“雞娃”不停歇|“搶跑”的孩子,后
上海4歲女童在海邊走失:育兒千萬條
5歲女兒一遍遍喊媽媽:陪伴才是孩子
校園霸凌頻發:如何拔除那些隱蔽角落
被低估的共情力,對孩子而言有多重要
愛心行動
成都彭州市仁愛志愿者:第一批40余噸
新雷鋒青年志愿者協會:結核宣傳落實
新灣鎮志愿者應急救援隊:暴雪“五必
湖北武當山消防救援大隊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愛孩子成長
“雞娃”不停歇|“搶跑”的孩子,
常青藤家長的培養法則:比成功更重
好習慣是優秀的關鍵,家長們別后知
共
0
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公益訪談
公益中國網創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進一步
【SRC·2022】公益中國網負責人曹勝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負責任的企業
【SRC·2022】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SRC·2022】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
【SRC·2022】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呂建中:低
【SRC·2022】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勇擔社會責
聾人律師譚婷:讓法治之光點亮無聲世界
董強:社會組織進入鄉村服務鄉村迎來時代機遇
金錦萍:互聯網公益的共生共創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