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休干部盛今林與65個失學兒童的故事(轉)
2006-03-16
在革命老區江西于都,貧瘠的土地孕育了一個個渴望知識卻因家庭貧困而無力上學的孩子。近年來,四面八方的人們紛紛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有一位老人的名字被于都的65個山里娃深深鐫刻在心里。 他,就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干休所副軍職離休干部、原空軍政治學院訓練部部長盛今林教授。
盛今林出生在戰火紛飛、社會動亂的舊社會,小時候沒能上學,是參軍讓他有了讀書的機會。此后,他利用打仗、工作以外的時間努力學習,從一個失學少年一步步成長為解放軍院校的教授。
1989年,盛今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后,每當看到媒體報道的老區兒童因貧困失學的消息,他心靈深處的傷便隱隱作痛。1995年年初,盛今林參加了學院“向希望工程獻愛心”事跡報告會,聆聽了一名炊事兵資助一群山區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上學的感人事跡。盛今林流著熱淚聽完了報告會,內心受到強烈震撼。會后,他對戰友說:“一個小戰士為失學兒童做了那么多,我們這些受黨培養多年的老干部更得幫幫這些可憐的孩子,圓了他們的求學夢。”盛今林回到家中,將自己決定資助兩個山區孩子上學的打算告訴了老伴。老伴吳秀蘭也是一名離休干部,聽完他的話后說:“你的想法很好,我非常贊成,趕快聯系吧,我們‘要’個山里娃。” 第二天一大早,盛今林就找到了干休所領導,要求為他聯系資助貧困孩子上學。通過聯系,江西省于都縣希望工程辦公室給他推薦了劉春華、何麗華兩名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的資助對象。盛今林首先替劉春華給學校交來100元學費,隨后又寫了一封鼓勵劉春華繼續完成學業的信:“只要你好好學習,爺爺愿意資助你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一直把你培養成才……希望你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封信,像黑夜里一盞突然亮起的明燈,讓劉春華看到了希望。
在干休所,大家都知道盛今林的家庭情況。他有五個孩子,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二兒子因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造成了終生殘疾。多年來,為了給二兒子治病,錢花了不知多少,可兒子的病始終沒有起色。 原本就靠離休工資養老的兩位老人,除了負擔兒子之外,現在還要資助失學兒童上學,生活越發清苦。記者在盛教授家采訪時看到,客廳里幾乎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地板,已經磨得掉了色;客廳里顏色不一的沙發是湊的。若非親眼所見,我們很難相信,這就是一位副軍職離休干部的家。
困難擺在面前。然而,這絲毫沒有減弱盛今林資助老區失學孩子的熱情,相反,更堅定了他繼續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的決心。
2000年11月,盛今林因高血壓引發心肌缺血性心臟病住進醫院。他人躺在醫院里,心卻時刻惦念著山區的孩子們,牽掛著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他讓女兒給他念孩子們的來信,他不能親筆回信,便叫身邊的子女代筆。盛今林從孩子們的信中了解到,他們身邊還有一些同學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在家。于是,老人做出了新的決定。他通過學院政治部的同志打聽到了于都縣希望辦公室的聯系電話。盛今林得知于都還有61名輟學的孩子需要救助時,他堅定地說:“這61名孩子,我全要了。我今年75歲,身體還硬朗,如果我能活到90歲,那么我就能資助這61名孩子讀完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只要孩子們愿意繼續學下去,我將資助到底。”
在盛今林夫婦的資助教育下,65名受助學生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特別是于都縣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段麗華,學校幾次考試都名列年級前3名,連續兩年獲“ 段紹漢先生獎學金”。她在給盛爺爺的信中說:“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學,畢業后回家鄉于都當一名教師,幫助鄉親們掌握科學致富的金鑰匙,建設美好的家園,報答您對我的厚愛。”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盛今林與這65個山里娃結下了濃厚的感情。盛今林說,一個娃就是一個希望。他現在每天都在為這65個希望而忙碌著,每年光寄給65 個孩子的學費就要6100元。一張張匯款收據上的數字,清清楚楚地記下了這一切,也記下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