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期滿之時
我總想寫點什么,但是我卻不知道怎么開始。面對“離開的”和“留下的”我總是思緒不斷。我總是讓熟悉的人說我玩深沉,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深沉,可是我極愿意如孩子般的嬉笑玩耍,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有時候莫名的沉默與憂傷,還思考著自己難以言表的一種向往或者說是追求吧。我沒有經歷苦難,在父母的呵護下如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一樣成長著,我因此排除了我具有哈姆雷特式的憂愁,也不會有堂吉珂德那樣的幻想?!?/P>
那是什么讓我如此莫名其妙的憂郁呢?是我沒有經歷過羅密歐朱麗葉那樣的深愛嗎?還是我不具有梁山泊祝英臺那深情的執著追求?是選擇吧!對,在這個世上唯有不是我選擇的是我的父母和親情,極多時候我都在選擇!難道是面對選擇我猶豫嗎,還是選擇以后我憂郁呢?魯迅說過,地上本來沒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當我們走出一條還不稱為路的時候,我多希望我們后來的人會把它走成路啊!
面前是離開的人,他們中有的如徐志摩一般,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走得是坦然,沒有遺憾,沒有后悔。也有的一步三回首戀戀不舍,走得是如此的牽掛,那樣的依戀??墒强倸w都是走了。只要心中仍然保存走的欲望,何必在乎走的形式!歸根到底,離開也是走著一條路?!?/P>
揮手的是留下的人,有的是想久久留下,有的是暫時的小居;有的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豪爽,有的是執手相望淚眼滿眶。不知道是為自己惋惜還是為離別的痛楚,倘或是為了自己和別人選擇的路而祭奠吧。方式不同,結果是不是不同呢?
不管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都曾一起為著一個夢想、一個信念,劈荊斬刺、揮錘砸石、忍辱釋嘲。走的過程我們擁有和經歷著。
我不喜歡送別,極少出現在這種場合。無怪乎別人說我無情,說我一點不近人情。我也搞不懂為什么不愿意與別人揮手,是不愿意給走自己路的人以壓力,還是不愿意給走自己路的我以壓力,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當人生軌跡把我和別人相交的時候,我珍惜那來之不易的相聚,用全心全意投入、忘乎自己?!?/P>
“離開的”,路在腳下延伸;“留下的”,路也在腳下延伸。我們都在不停的走著。一首我喜歡的詩歌與離開的和留下的一起自慰。既然/前,不見岸/后,也遠離了岸/既然/腳下踏著波瀾/又注定終生戀著波瀾/既然/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與彼岸尚遠/隔一海蒼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給海吧/交給前方沒有標出的航標!
謹此送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期滿的終身朋友們,還與繼續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