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辦"國學班"教育孩子 家庭作業大是實踐型(轉)
2006-03-20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前天上午,昌平流村鎮瓦窯村村委會內傳出陣陣清脆整齊的誦讀聲。這里正在進行“兒童經典導讀班”第一批學生的結業匯報演出。“孩子變得有禮貌,知道孝敬父母了。”這是學生家長感受到的變化。生意人創辦免費國學班
“兒童經典導讀班”的創辦人是51歲的張鳳友。張鳳友原在海淀區做食品生意,2003年3月,他變賣城里的房產搬到距市區70多公里的瓦窯村。今年上半年,張鳳友聽說山東一個朋友在家開了個“兒童經典導讀班”,專門教學生學禮儀。“現在一些家庭的過分關愛,讓不少孩子言行舉止缺乏禮貌。”張鳳友和妻子崔秀華也萌生了辦“兒童經典導讀班”的想法。
相關新聞:北京十所中小學引國學入課堂 做孔子"好鄰居"
說干就干,張鳳友把家里一幢樓收拾出來,一層做教室,二層做孩子們的休息室;沒有老師,他讓自己大學畢業的兒媳婦教《弟子規》,一位在市區的退休教師也主動幫忙,負責教《孝經》。考慮到村民生活拮據,張許諾導讀班不收費,中午還免費提供午餐。今年7月20日,導讀班正式開學,一期有20多名學生報名,年齡在6到11歲,上課時間是每天上午8點半到11點半,下午1點半到3點半。孩子的改變令家長信服
在村里開了個小賣部的李淑玲告訴記者,她把兒子張輝送到導讀班時,原只想在暑假給兒子找個能學習的地方。10多天后,她發現兒子漸漸變了:張輝吃飯的時候開始幫她夾菜;自己生意忙的時候,兒子甚至會給她端上一杯水,說一聲“媽媽,您辛苦了!”“我打心眼里感謝導讀班的老師,兒子現在變得懂事多了!”李淑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9歲的陳佳寶也是導讀班的學生,她媽媽左全紅告訴記者,以前陳佳寶出門經常不打招呼,有時候她說幾句女兒還頂嘴。“上了導讀班后,女兒每次出去都給我留張字條,寫明自己去哪里了,而且還幫我洗碗。”在匯報演出上,臺上導讀班的孩子們誦讀經典、載歌載舞,臺下孩子們的家長掌聲雷動,喜上眉梢。一些沒報班的村民也表示,下次開班一定讓孩子報名。老師定期家訪收效明顯
25歲的趙鵬是張家的兒媳,在班里教《弟子規》。“一開始我確實不習慣,因為不是師范畢業。”通過學習、觀察,趙鵬也找到了教學的一些小竅門,那就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并定期回訪。為此,她經常會去學生家里回訪落實情況。“比如我教‘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時,就告訴學生回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得整齊清潔,墻壁也要干凈。但家訪時,一個小女孩的臥室很亂,見到我后,小女孩當時臉就紅了,拽著我的手說‘老師,您明天再來吧,我以后一定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3天后我再去時,女孩的房間已經收拾得很整齊。導讀班的家庭作業大多是“實踐型”的,比如進別人房間要敲門、在家要幫著父母勞動等。趙鵬說,看到孩子們一天天進步,變得越來越有禮貌,她覺得自己的價值得到了體現。
“既不收費,又提供午餐,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對于免費國學班,村里也有人持懷疑態度。張鳳友說,教師是自己的兒媳婦和朋友都不用薪水,教材、桌椅和伙食的投入加起來花了大約4000多元,“我做生意時有些積蓄,這個投入還是負擔得起的,只要對孩子有利,我明年暑假還會辦導讀班!”本報記者潘澄清背景兒童經典在教材中比重增加
昨天,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中心主任馮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張鳳友不以贏利為目的辦學習班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他表示,目前傳統文化中兒童經典教育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加大,有些是作為中小學生的課外讀物。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參與中小學教材編審的老師表示,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目前古代詩文作品在中小學教科書中的比例有所增加,主要以四書五經內容為主。“比如論語由原來的6則增加到了10則!”鏈接
《弟子規》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