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報3月20日訊1993年的中國科技大學,時年29歲的劉原平宣布要從博士二年級學業上退出的時候,他的舉動絕對在當時的合肥、甚至安徽乃至全國都是極其罕見的。13個年頭過去了。昨天,在大蜀山下,在他自己創辦的合肥三晶電子有限公司里,劉原平說,他沒有后悔。
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的博士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劉原平說,當時他也是在就業兩三年后才考上該專業的。“1992年開始,我們國家迎來又一輪創業高潮。我那時正研究國內急需的溫控傳感器項目。機緣湊巧,這個項目被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有關人士知道了,對方表達了急切合作和想要產品的想法,而那時我正團結了幾個校友組成了一支研究小團隊。”如果繼續學業,擺在眼前的創業良機很可能從此溜掉。劉原平說,就這樣,他有了退學的大膽想法。而那時的學校,因各種原因提出退學的人不少,但多數人都是為了出國,像他這樣退學后哪都不去,就留在當地創業發展者卻少之又少。作為家中的長子,作為好不容易培養出考上博士生的家庭,劉原平這樣的舉動對哪家父母來說恐怕都有些“不是滋味”。但劉原平的父母表現出的卻是難得的開明與信任,劉原平告訴記者:是父母的理解讓他至今仍十分感動。
退學已不易,創業更艱難。劉原平回憶,讓他難以忘懷的是電子工程學院將該院位于蜀山腳下的那個二層別墅很便宜地租給了他。這棟可愛的小樓被親切地叫作“將軍樓”。在那里,他和伙伴們一點一滴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研究、試制。終于,他們的產品得到了電子工程學院的進一步肯定,路子從此越走越寬。從1993年在“將軍樓”里6個人的起步,到1997年進入高新區的創業中心接受“孵化”并“畢業”;從2004年建立研發基地到去年穩坐我國市場同類產品的“頭把交椅”。由他創辦的合肥三晶電子有限公司“挪”了四次“窩”,也恰好走過了四個發展階段。目前,他們研發的那種只有小米粒大、帶有兩條細線的核心家電溫控元件,已達到年產5000萬只,在國內同類產品中首屈一指。
13年創業感慨良多,但提及當年的“退博”勇舉,1964年生的劉原平說,作為青年,他覺得只有將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緊扣在祖國命運的脈搏上,才能作出精確的判斷,個人的命運也才能奏出動人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