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據《新聞晚報》報道,作為全國首個高校輔導員協會,復旦大學輔導員協會新開了一家“哭吧”讓大學生們發泄減壓,不想“生意”還很火爆。
據復旦大學學工部部長夏科家介紹,他們專門開辟了一個“輔導員之家”作為咨詢場所,由專職輔導員擔任“吧臺”聽客。在這個心理咨詢和陪伴平臺上,學生們可以倒苦水,發牢騷,甚至哭訴,以宣泄心理壓力。每周二下午,復旦還會在BBS上開出“網絡哭吧”,值班的“哭吧”輔導員會做客網絡聊天室,聽學生在網上傾訴。這種心理陪伴的特殊療法,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又能贏得學生信任,切實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夏科家表示,今年他們還將加大對輔導員的心理學專業培訓,使之更好地勝任這種新職業。
看到“哭吧”的新聞,感受很復雜,但還是認為“哭吧”很有創意。大學生的行為、心理問題,在過去往往被當成政治思想問題來看待,后來這種簡單化的思路有了改變,而被當成中性化的心理問題看待,并設立心理咨詢之類的手段來疏導。這應該是時代的一種進步吧。
據新聞,“哭吧”不僅存在,而且很火爆。記得自己上大學時相互見面的口頭禪,還是那句中國特色的“你吃了嗎”。“哭吧”火爆,也許今后大學生見面時的口頭禪,要演變成“你哭了嗎”。從“你吃了嗎”到“你哭了嗎”,是不是時代的進步,說不好,但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說,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哭吧”能火爆,表明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確很多,心理壓力上升太快,以至于通常的心理咨詢、心理陪伴也不頂用了,反而不如直接訴諸于其哭泣本能有效。不過,社會進步了,生活富裕了,大學生卻更郁悶了,心理壓力更大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大學是用來樹理想、長學問和學本領的地方,憂悶太重,心理壓力太大的確不利于樹理想、長學問和學本領,但大學畢竟不是用來滿足哭泣的地方。如果大學生的憂悶再重一點,心理壓力再增大一點,大學又該怎么辦?還有更好的招數嗎?況且,僅僅是他們郁悶,他們有心理壓力嗎?難道老師們沒有嗎?老師們又怎么辦?
哭泣在很多文化中,都往往被賦與消極的否定色彩。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這樣的意思,中國人愛面子,哭泣也被當成丟面子的事。更有甚者,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詩人是要被驅逐出去的對象,其理由之一就是詩人煽動人們的眼淚,讓人在哭哭啼啼中浪費時間,“激勵、培育和加強了心靈中低賤部分,同時毀壞理性部分”,妨礙了理性公民的培養,有害于理想城邦。
柏拉圖的完美理性主義設計的理想城邦和理性公民,固然不近乎人情,但哭泣的確是獨特多義的人類現象,而且往往是與重大的事件連結一體的。人生第一聲啼哭,預示著新生命的誕生,青年人哭泣往往與愛情的失去相連,眾人的哭泣往往與生命的消逝相連,而耶路撒冷的哭墻則意味著宗教情懷。那么,我們的大學里哭聲一片,預示著什么?大學生哭過了以后,就清醒了?不清醒的話,又會發生什么?這一切筆者不知道,先默默地觀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