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就社會關注的教育產業化等熱點問題向公眾作了解答。他表示,教育是公益性事業,教育產業化是與教育公益性原則相違背的,教育部從來都是反對教育產業化的。公共政策領域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教育產業化。要讓教育產業化如同過街老鼠一樣沒有市場。
一段時間以來,擺在百姓面前的一個現實是,在不少地方,教育亂收費現象愈演愈烈。據報載,10年來全國教育亂收費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再拿正常的收費來計算,高校人均學費已從1995年的800元漲到2004年的5000元,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如此數字之下,再次強調“教育是公益性事業”無疑必要。
報道中,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說,包括大量發達國家和一些不發達國家在內,沒有一個國家把教育產業化作為國策。在我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教育職能部門在整治教育亂收費、叫停教育產業化方面,也沒少花力氣,可為何還會出現這只“過街老鼠”久打不死、大有成災之怪象呢?個中原因發人深思。
教育亂收費、百姓教育負擔過重等現象,與教育投入不足的大環境有關,也折射出一些地方教師師德水平的滑坡。“紅頭文件”管不住亂收費者的我行我素,紀檢風暴剎不住亂收費的沖動,某些教育工作者所表現的師德水平,更是實在不敢恭維。據不完全統計,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先后下達的關于禁止學校亂收費的文件就有幾百份,基層職能部門的“紅頭文件”更是汗牛充棟。“學校亂收費,校長要撤職”的話,也不知重復了多少遍。但一次次的整治,問題卻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教育產業化這只“過街老鼠”如此猖狂,說明“人人喊打”的局面還沒有真正形成。這次,有關方面明確表態,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教育產業化,那么,我們有理由期待,讓百姓真正告別教育負擔過重的那一天能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