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小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家長最擔心受到傷害的場所是學校。這次由團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國少工委主辦,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承辦的“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2003年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南、浙江、云南、廣東、陜西、福建等10個省市,對容易引發中小學生安全事故的內容、場所進行了調查,在中小學生和家長提交的28570份有效答卷中,對孩子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場所,家長首選“學校”,36.32%的家長選擇“公共場所”,10.44%的家長選擇“大自然中”,1.8%的家長選擇“家里”。全國每年平均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名中小學生屬非正常死亡
中小學生在學校最容易受到傷害,這一看法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認同,學校的公共安全問題已成為家長們心頭上一塊拂之不去的“心病”,成了另一種“社會之痛”。據悉,在這些非正常死亡者中,除了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約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來可以通過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理得到避免。可見,如何在學校開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如何建立有效的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機制已日益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
中小學生的生命健康何以會成為社會之痛?究其原因,不外這么二點,一是學校里對學生安全不夠重視。中小學生離開家庭來到學校后,學校就應該繼續擔負起監護責任,就應該對學生的生命健康負責,可眼下很多學校并沒有及時建立起有效的預防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機制,致使很多學校在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比如食物中毒、流行病蔓延)時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受害學生因得不到及時搶救而喪失生命。二是學生個人自救能力和防護意識差。當下很多學校只注意抓教學質量,而對學生們的安全問題卻全然不放在心上,在安全教育上存在“盲區”,很多學生不懂得自救知識,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懂得逃生,不知道如何采取自救措施,致使很多學生的生命喪失在無知中,所釀出的教訓十分深刻。
學校不僅是教育學生學知識的地方,它還擔負著學生生命安全保障的職責,學校一旦成了另一種隱形的“殺手”,成了生命安全的“威脅地”,這樣的現實困境家長們是很難接受的。值得人們警惕的是,校園暴力事件不但在中小學存在著,在一些大學也有增長的態勢,繼殺人惡魔馬加爵在云南大學連殺4名同學的惡性事件發生后,前不久又有一名女大學生砍殺同學,又一次上演了“血的教訓”。正視學生生命安全問題已是刻不容緩。
學校應成為安全的港灣,應成為家長們放心的場所,不應該成為家長們的心頭之虞。3月27日是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今年安全日的主題是“珍愛生命,安全第一”。學校應以此為契機,采取措施,給學生們開展一次尊重生命,遠離意外傷害的安全教育,只有把學校建成安全放心的場所,家長們才會放心,社會才會放心。否則,學生們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成了家長們的“心病”,罩在家長們心頭上的陰影就永遠抹不去,就永遠是一塊“社會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