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頭豬!什么你都能聯想到吃!”
所以看完田導的《趙平同學》,我叭嘰叭嘰嘴,回憶起了我這頭肉食動物那天在素菜館的味道:美味但又覺得總欠點什么。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羅生門》的開始,趙平和老外對事件的描述,自然會呈現出不同的立場。但隨著導演對演員與角色和角色與角色,以及演員與演員這三種關系的穿插迂回,以及在劇中巧妙運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甚至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這些表述方式的交織,讓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在百轉千回中前行。時間與空間、角色與演員之間的調度周旋,讓我似在迷宮中摸索,一時恍惚卻又豁然開朗。
其實這里面還應該加上觀眾與演員以及觀眾與角色之間的關系的,但顯然這種關系有賴于觀眾對自己在這出戲劇中的位置有清醒認識的,所以我不樂觀的認為大多數觀眾能夠看明白這出戲的巧妙之處。
同樣,對于演員和角色這三種關系的把握和轉換,看的出也讓演員們疲憊不堪。這絕對于區別以往的“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演出,他們的心理需要在角色和自己間游走,而這根鋼絲又是如此的細,稍有不慎便會越界。他們其實需要一種太極高手般特別放松的狀態,所謂“動如脫兔靜如處子”,最終達到游刃有余、一氣呵成。順便說一句,因為我看的是第一場,我認為他們基本上“夠”到了這戲的狀態,相信演員的表現會越來越順暢。
田導還是一如既往的關注“女性”的話題。雖然同是被侮辱被傷害被犧牲,但從《趙氏孤兒》中的古代女性形象莊姬、程嬰妻到《生死場》中近代的王婆,直到今天走來了當代的《趙平同學》。看到田導終于觸摸到“當代女性”這個話題,更有理由期待田導端出一道解讀“當代女性”的原汁原味大餐。
哪里不過癮?戲劇的長度?還是題材的挖掘?抑或是演員的表演?這戲一個多小時的長度是短了一些,而基本故事也略顯單薄一些,雖然各種手法的運用讓這戲充滿了趣味和深意,但如果能更好玩好看一些,用句時髦的話說,那就是“雙贏”了。
另外我認為燈光的暗示可以給得再“狠”一些,畢竟大多數進劇場的觀眾需要這樣的心理暗示,才不至于產生困惑。尤其是在這部戲中,跳躍之多之快,讓我這戲蟲子都有目不暇接的感覺。
最后,對于這部戲,我也當然會再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在導演創造的智慧游戲中發跳出跳進,偷偷發出狡猾的笑聲。
(來源:泛劇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