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重慶晚報》報道南川水口村54歲的母親夏體合為湊齊女兒周密就讀江西財經大學職業學院大二的學費累死豬圈旁;到2005年9月《重慶晨報》報道綦江47歲的父親謝光福每天勞作18小時以上,為湊齊兒子每月400元的生活費,而在中秋節猝死;剛過半年,同樣的悲劇又一次在巴蜀大地上演,一位55歲苦命的人力三輪車夫又一樣為了子女能安心上大學而過勞死。這難到只是偶然的個案?我們在慨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之后,是否該深思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善良的人們為了子女完成大學學業竟然付出生命的代價?農民的孩子上大學咋就這么難?
看到《重慶晨報》的報道,我有一種恍如當年上小學讀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那樣的感覺,痛苦和悲憤充溢胸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千百年來,中國人早就把教育當作了改變命運的最重要的手段,幾乎所有的貧困家庭無不在自覺地實踐著一個理念,那就是讓下一代不再因為沒有接受良好教育,從而就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而導致貧窮,這不管怎么說,都是值得稱賞的事。在我們這個社會,貧窮不能作為上不起學的理由。也許有人會說,在中國,現在的確有一部分人因為黨的好政策,抓住了機遇,率先一步走入富裕階層,他們可以承擔相當高的教育費用,因此教育可以分成三六九等。但這些人顯然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中國,目前仍然有著9億農民,人均GDP只排名世界第100位左右,不少地區的教育投入占據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的國度。倘使一定要開展所謂的精英教育,其最終的結果勢必把大部分貧困家庭的孩子擋在了教育的門檻之外,使得教育成為少數人的特權。這將對未來社會和諧與穩定造成巨大的危險。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我們一直響亮呼喊著的口號,然而,落實到了高等教育這一塊,試問我們的社會和政府到底承擔了多少責任和義務?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講,教育如其說是廣大老百姓自己的事,不如說更是全社會的事,因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教育都是社會中最廣泛意義上的事業;教育的廣泛性使得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無論貧窮或富有,都既是投入者,又是惠及者。如果我們全社會都能更多地關注農民和其他貧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大學這一人所共知的社會問題,使教育更多地面向平民,讓貧苦人家的孩子也一樣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為讓孩子完成學業而活活累死的人生悲劇就完全可以避免,“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社會主義辦學方針也就能夠真正貫徹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