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3月23日訊 23日,記者在濟南大學西校區一食堂前看到一封公開的“求愛信”,在這封題為《親愛的小偷》的公開信里,一位沒有落款的學生流露出對小偷的復雜情緒。
“小偷同學,你的身手敏捷若猿猴,讓我們充分領略。同時在每天早晨上演了‘喜劇’。您也很敬業,大早晨迎著朝陽就開始工作!別讓我抓住你,否則你會死得很難堪。感謝你把我和同學的書包扔回了四食堂!沒讓我傷心太平洋!”在這封信的右上角,作者還用其他顏色的墨水醒目地寫著“我真的很愛很愛你,很愛很愛”字樣。
記者注意到,大多數前來用餐的同學在駐足觀看之后,面無表情地離去。隨機采訪的五六名在校生,無一例外竟都有過被盜的經歷。某學院大二女生小于回憶,她大一時所在的宿舍被竊,從窗戶進入的小偷將她從家帶來的10棵人參拿走了9棵。令女生們難以啟齒的是,部分內衣內褲也不翼而飛。
除此之外,錢包、MP3、書本甚至筆記本電腦等在校園內也屢屢遭竊,個別同學竟遭遇3次之多。采訪中記者分明感到,一次次被盜的遭遇使大學生對“小偷先生(女士)”感情復雜。“我們只能盡快忘記,并吸取教訓。”大學生小劉說:“如果感覺到是內賊更無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兒。”因為,除了失竊后的恐懼和不安全感,舍友及同學間也似乎會產生一種微妙的感覺:大家都擔心被人懷疑。
“給偷自己東西的人寫‘情書’既是被盜者的一種諷刺,也是他期待小偷‘留錢還證件’的一種復雜情緒。”大學生們分析。
采訪中,濟大法學院的幾位學生工作者介紹,確實接過幾次學生的失竊報告。據推斷,小偷大多來自校外,因為該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加之正在建設中,管理相當困難。“我們也不知道該不該報案,如果是內賊,一旦查出來,他們的一生怎么辦?”一位教師不無矛盾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