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方網—今晚報
作為一名教師,在我的工作中天天都接觸到“素質教育”這個詞。我們圍繞著素質教育開展的一些活動,有時會出現學生不滿意、效果不突出的問題。
我曾經有機會到香港的一些高校進行學習交流活動,對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個通識教育或許會對我們的素質教育有所啟示和借鑒。
通識的意思是融會貫通知識。香港高校普遍以全人教育為發展愿景之一,將通識教育作為實現全人教育的有效形式。
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拓展學生之視野,培養其抽象與綜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讀點理,理補些文,文理兼修些社會科學。
通識教育分課程教育和課外教育兩部分,通識教育是大學的必修課程,每生必修總學分的五分之一要修讀通識教育課程。各校具體規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在15到20學分不等,學生多修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可以轉為選修課程學分。
每個學校都有系統的組織保障和運作機制,開展通識教育課程。香港大學教務委員會下有通識教育委員會和通識教育部,前者是決策機構,后者是執行機構。
通識教育部也要作一定的調研工作,如應增加些什么課程;同時,還要參考學生評教的情況,以往哪些老師、哪些課程學生評價好與不好等。
香港中文大學所有的通識科目歸納為四個選修范圍:
一是文化傳承,從不同層面介紹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質,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獲得較宏觀和全面的認識。
二是自然、科技與環境,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科學與科技,檢討人類在大自然的角色,觀察科技如何改變人生、社會與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的未來的啟示。
三是社會與文化,加深學生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構成和表象的理解,以助其掌握當中的通則和多樣性;介紹探討社會、政治、經濟或文化議題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四是自我與人文,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之多元性;學生透過人文及相關學科,加強對自我的認識和反省。
通識教育開設的課程很特別,香港中文大學一年級學生必須修讀《通識教育導論》和《學生為本教學與研討》,二、三年級學生可以在以上四個范圍內進行選修,如《科學與現代社會》、《傳播媒介與社會》、《生物拾趣與啟示》、《美國文化傳意》、《改革時期的中國》、《香港社會福利服務》、《商學專題研討》、《電影藝術》、《日常生活保健》等,課程貌似很雜,但有其特別的含義,對于學生豐富社會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確實很有幫助。
通識教育部除了統籌通識課程外,還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課外教育活動就是第二課堂或實踐教育活動。
香港的高校都很重視實踐教育活動,香港大學的學生事務處、學生會、各學院、各舍堂都會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
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先生就兼任通識教育總監,他說:“在我的工作中,很難分清有多少是學生事務,有多少是通識教育。”
在暑假期間,他一直忙于學生交流訪問團的工作,香港高校的暑假很長,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周先生安排了多個學生赴國外或內地高校的交流訪問團,確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香港大學對學生的全人教育的重視要高于個別學生因突發事件而引發的安全問題的顧慮。
香港大學學生會組織的嘉年華會,學生事務處組織的師友活動(學生與校友的交流),香港中文大學各書院組織的活動,包括講座、參觀、交流訪問、雙邊會(師生交流活動)等等,都是通識教育的內容。
這些活動均不計學分,但香港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熱情很高,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全人的目標,僅有課程的學習是不夠的,實踐活動有利于豐富專業外的知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這些均是個人發展所必需的,尤其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
有香港的畢業生這樣認識通識教育:“主修課有如即食面,而通識就如催化劑;在某層面上通識似乎不是必需的,但它可以補充主修科目未能提供的知識,幫助人了解和融入社會,令生活變得更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