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在衡水中學身上的,的確是一種很矛盾的“怪現象”:一方面是媒體和專家對衡中義正言辭的批評,另一方面則是大批學校以衡中為師,對衡中經驗頂禮膜拜;一方面是河北高中校長對衡中的“人人喊打”,另一方面“不得跨市招生”限令和地方保護性政策無法阻止家長對衡中趨之若鶩的選擇。
在河北不少高中校長眼里,衡水中學的“罪惡”似乎罄竹難書。我們是不是可以反向思考一下:為什么衡中在一些人眼里是“地獄”,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則是“天堂”?這里的學生真是苦不堪言嗎?為什么不是學生或學生家長站出來揭露衡中的問題?衡中到底做錯了什么?連續10多年戰績一流的高考神話背后又做對了什么?
衡水中學惹誰了?我想,衡中可能主要在兩個方面觸動了人們的神經。
一是衡水中學所宣揚的教育與人們期待的美好教育的方向不一致。現實中的應試教育與理想中的素質教育之間存在的沖突讓衡中成為熱議的焦點。在不少人看來,衡中取得這樣高成績的背后有太多不道德、不光彩的東西。它的缺乏人性化的半軍事化、精細化管理模式一直備受詬病。尤其是在高中成績上的過度炫富和大張旗鼓以應試為目標的訓練性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觸動了媒體和專家的底線。所以,批評者往往是拿衡水中學做的不是素質教育來說事。其實,衡中不過是眾多狠抓考試學校中的一員,只不過與其他高中學校相比,它把這種教育做得可謂“出類拔萃”。
“沒有成績過不了今天,只有成績過不了明天。”這句話常常被拿來佐證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現實情況是,人們只關注今天的事情,而鮮有人關注明天的事情,因為人們評價的只是當下,而明天的結果又無法測量。正如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所說:“衡中的教育是一場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各取所需的合謀。”
沒有人愿意將自己所做的教育標注為應試教育,衡中也一樣。衡中從來沒有承認自己所做的是應試教育,相反,衡中也在大談特談素質教育。客觀地說,衡中在考試訓練之外的確也開展了很多學生喜歡的課外活動。
二是人們所定義的衡水中學的生源“掐尖論”。人們的共識是,衡中對優秀生源的壟斷,破壞了教育公平。生源的掐尖導致河北其他高中的發展每況愈下。在河北因為衡中一所學校的存在導致眾多弱勢學校更加弱勢,所以,有人說,衡中一所學校的“幸福”是建立在眾多高中的“痛苦”之上的。也有不少縣中試圖集體抵制,但似乎很難扭轉這種被動局面。
我們要分析的是,衡中的高考并不是一夜之間“暴富”的。衡中是通過“艱苦奮斗”一步步走到教育生態鏈最頂端的。一旦有學校站在生態鏈的頂端,優秀生源自然蜂擁而來。所以,生源的“掐尖論”自然有其正確的一面。但是,把所有的賬都記在衡水中學的頭上,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批評衡水中學者值得尊敬,因為批評者讓我們不迷信衡水中學,不迷失在成功經驗的陰影里,能讓我們對經驗看得更清楚,更透徹!力挺衡水中學者同樣值得尊敬,他們讓衡水中學經驗中合理的部分得以放大,讓絡繹不絕的學習者可以學到“真經”。 我們今天要思考的不只是衡水中學做錯了什么,而是衡水中學有沒有被妖魔化,有沒有被媒體的選擇性描述所遮蔽的東西。作為一所備受關注的學校,我們要研究和借鑒的是經驗中合理的那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咬住問題不放。
衡中到底做對了什么?我想,衡中人拼搏的精神,永遠是衡中經驗背后的核心密碼。
再次重申,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捍衛衡水中學,而是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能以理性的姿態來看待名校經驗。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同樣也沒有簡簡單單的失敗。衡水中學的崛起和持續走紅一定有它的“原罪”,但是也一定有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密碼。